磷脂酰胆碱注射溶脂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磷脂酰胆碱注射溶脂探析

磷脂酰胆碱注射溶脂探析作者:张云松,高建华,姜平,王乐禹,刘海波 [摘要]目的:观察磷脂酰胆碱注射溶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磷脂酰胆碱注射液0.08ml(4mg)/cm2分别在SD大鼠脂肪内、皮内、肌肉内局部注射共三次,给予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毒副作用检测。结果:磷脂酰胆碱对皮下脂肪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皮肤及肌肉组织也有损坏,未见全身毒副反应。结论:磷脂酰胆碱皮下注射有明显的溶脂效果,但其对组织的损坏为非特异性。 [关键词]溶脂;皮下注射;磷脂酰胆碱;中胚层疗法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6)12-1346-02 通讯作者:高建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 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研究方向:脂肪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 E-mail:gaopsnf@pub.guangzhou.gd.cn 非手术的、创伤最小的消除皮下脂肪的方法正越来越受到欢迎,其中“注射溶脂”因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欧洲及南美等国已开展数年,最常用的注射溶脂的药物是磷脂酰胆碱。因该项技术仅属于一种经验疗法,故未得到美国FDA认证,在我国尚未见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本实验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对磷脂酰胆碱注射溶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5%磷脂酰胆碱(Liopstabil,50mg/ml)由法国Aventis公司生产,索伊美公司提供,主要成分为Phosphatidylcholine 5%,Sodium deoxycholate 4.75%,Benzyl alcoho 10.9%,Water 100ml。 1.2实验动物及分组:成年SD大鼠20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分笼用大鼠专用饲料喂养。将20只大鼠分别按序编号,随机选择动物左侧或右侧腹股沟和大腿部为治疗区,对侧为空白对照侧,设实验组10只,阴性(0.9%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图1,见中插3)。 1.3注射方法:分别在大鼠一侧腹股沟皮下脂肪、大腿皮肤及肌肉注射5%磷脂酰胆碱,注药面积为1cm2,注药量为0.08ml(4mg)。阴性对照组在相同部位等量注射0.9%生理盐水,每隔一周注射一次,共三次。停药一周后处死动物,进行肉眼大体观察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及毒副作用检测。1.4标本切取:治疗前后分别切取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侧腹股沟皮下脂肪及动物大腿皮肤、肌肉标本,以钢尺(精确到0.5mm)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所得数据以x±s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肉眼大体观察 2.1.1皮内注射:用药组注射第一次一周后即见不同程度的皮肤坏死,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侧未见异常(图2,见中插3)。 2.1.2脂肪内注射:治疗组用药侧脂肪厚度平均为(1.50±0.67)mm,治疗组空白对照侧脂肪厚度平均为(2.55±0.64)mm,对照组注射侧脂肪厚度平均为(2.70±0.54)mm,对照组空白对照侧脂肪厚度平均为(2.45±0.37)mm,治疗组较对照组注射侧及空白对照侧脂肪组织明显减少,脂肪厚度明显变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ρ<0.05);对照组两侧相比,无明显差异(ρ>0.05)(表1、图2,见中插3)。 2.1.3肌肉内注射: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侧相比,用药组肌膜不完整,肌肉颜色呈暗红,失去正常光泽,质地糜软,无弹性(图2,见中插3)。 2.2组织学检查:光镜下见用药组皮肤坏死组织结痂脱落,皮肤损害已自行修复(图3,见中插3);脂肪组织出现胞膜塌陷、缺失,脂肪空泡融合、扩大(图4、5,见中插3);肌肉组织呈嗜酸性红染,边界不清,结构模糊,肌纹理消失,细胞核消失(图6、7,见中插3);而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侧组织结构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2.3毒副作用观察:全部实验鼠成活,生长良好,无体重减轻、行动迟缓等。对用药组实验鼠进行血清学检查,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主要肝(SGPT)肾(BUN)功能及血脂指标(CH、TG、LDL、HDL)无统计学差异。肝、肾、心、脑等主要脏器未见病理学改变。 3 讨论 注射溶脂广义上称中胚层疗法,由法国医生MichelPistor于1952年首先提出。这种疗法针对中胚层,即在皮下、肌肉或关节等处注射各种药物取得预期的效果,近10年渐用于整形美容方面,如局部塑身溶脂、除眼袋、改善蜂窝组织橘皮样外观、治疗脱发、局部多汗症,改善瘢痕等。该技术应用于体形塑造方面一度风靡于欧洲及南美国家,但在北美、亚洲等地并未得到官方认可,美国FDA也未批准任何药物用于中胚层疗法。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