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古代文献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古代文献探究

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古代文献探究摘 要: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肝癌的病名源流、症状体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中医防治肝癌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肝癌;中医;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714-03 Research On Disease,Syndrome and Symptom of Liver Cancer in Ancient TCM Literature ZHOU Bei (Guangxi College of TCM,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It is a research on hepatic carcinoma about disease, syndrome and symptom of TCM literature research.It can reveal “origins of disease name”, “symptom and signs”, “cause an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and “prescription” of hepatic carcinoma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 carcinoma. Key words:Hepatic Carcinoma;TCM;Literature resear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31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gzzc1003) 作者简介:周蓓(1981-),女,湖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医中药的研究。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癌起病隐匿,潜伏期长,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生存质量差,且治疗棘手,素有“癌中之王”之称。现将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肝癌相关中医病证症的论述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以期对祖国医学有效防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病名溯源 肝癌是西医学病名概念,其中医病名追溯至《内经》以来,中医古籍记载有很多不同称谓,归纳起来无非有两类,一是以病机命名,肝积、肥气、脾积、心积、伏梁、积聚、癥瘕、虚劳等;二是以症状命名,痞气、黄疸、癖黄、血黄、黑疸、鼓胀、肝水、胁痛、肝胀等。而鉴于病名的错综复杂,《医学原理》概言“积聚者乃癥瘕、肠蕈、伏梁、肥气、痞气、息贲、奔豚等症之总名也\[1\]。”故总的来说,肝癌中医病名当归属于“积聚”范畴。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成\[2\]。”另外,《内经》还记载肥气、伏梁、积聚、鼓胀、胁痛、黄疸等都是对肝癌相似症状较早的称谓。《难经·五十五难》中提到肝积、脾积、痞气、心积等病名,也较详细对积、聚作了鉴别,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3\]”。《金匮要略》论述基本上承袭《难经》的观点,并首提“癥瘕”称谓。《诸病源候论》\[4\]列癥瘕专篇于积聚之后,并对其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指出“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还提出癖黄称谓,载:“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唐宋《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有癖黄、血黄的记载。金元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前人称谓。 2 相关症状体征的记载 早在《内经》中就对肝癌临床见症,如腹胀、黄疸、胁痛、食欲不振等有详尽的记载。《素问·腹中论》谓:“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5\]”。《灵枢·论疾诊尺》载:“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2\]”。《灵枢·五邪》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2\]。”此外,这段时期对于肝癌兼症如消化道出血、癌性发热以及晚期肝癌肺转移症状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是唾血”\[2\],《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疹疟,连岁不已\[3\]”。 隋唐宋时期对本病的症状、体征如作了更为详细的探究,并指出肝癌临床进展迅速、晚期恶病质、预后较差的疾病特点。《诸病源候论》曰:“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身无膏泽,喜转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