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口服给药探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胰岛素口服给药探究进展

胰岛素口服给药探究进展摘要:对近年国内外胰岛素口服剂型制剂技术,尤其是胰岛素纳米微粒、脂质体、微囊微球及微乳、复乳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胰岛素;口服给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6-0031-04 Progress in Insulin Oral Delivery WANG Jian-lei1,2, WANG Zheng-wu1*, WANG Zhong-ni3 (1.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2. School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3.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The recent developments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particular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nanoparticles, liposomes, microemulsion and multiple emulsion delivery systems. Key words:insulin; oral administration;progress 胰岛素(insulin)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须终生使用的药物。由于胰岛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且易被消化道内胃酶、胰酶降解灭活,故注射途径仍是主要给药方式。胰岛素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注射给药使患者感到痛苦和不便,所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制剂。随着制剂工业的技术进步,近年出现了许多非注射给药途径的胰岛素新剂型,如口服给药,黏膜给药系统(口腔黏膜、鼻黏膜、直肠黏膜、眼黏膜给药等),肺内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等。 在非注射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方便而且患者的顺应性好。但是由于胃酸和胃肠道酶对胰岛素有破坏作用,胃肠道黏膜对大分子药物的通透性低[1]以及肝脏的首过作用,使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低。目前研究人员主要 利用脂质体、纳米粒、微囊、微球等载体减少胃肠道对胰岛素的破坏和降解,促进有效吸收。 1纳米粒 纳米粒是直径小于1μm的粒子,在用作药物载体时很容易通过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约4μm),达到药物缓释或在特定组织或靶位释药的目的。目前这种给药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1.1胰岛素纳米粒在人体内的吸收 1987年Saffran等[2]报道,胰岛素微粒经包裹后装入肠溶胶囊能免受蛋白酶降解。纳米粒在人体吸收部位的相关研究有:Kimura等[3]报道,含胰岛素和蛋白质抑制药的聚乙烯醇凝胶微粒能显著且长时间地导致血糖下降,其原因之一是此微粒能长时间地滞留在肠道下部。吴琼珠等[1]用大鼠体内小肠段回流实验,研究以硬脂酸纳米粒为载体的胰岛素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表明回肠是最佳吸收部位。另一项研究[4]表明,小肠能吸收载有胰岛素的壳聚糖微球,并有降糖疗效。 潘妍等[5]研究了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口服药效学。他们用1%的poloxamer188乳化剂制备平均粒径为149.6 nm的纳米粒,其包封率为42.8%。将此纳米粒和经壳聚糖包衣的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以同剂量给予糖尿病大鼠,经包衣的纳米粒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研究者认为壳聚糖包衣的聚酯纳米粒可使胰岛素在胃肠道更好的吸收。张立强等[6]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胰岛素壳聚糖复合物纳米粒,使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酞酸酯(HP55)作肠溶包衣,肠溶包衣纳米粒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的释药速率均明显低于未包衣纳米粒,突释效应显著减小。未包衣复合物纳米粒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浓度,降糖效果可持续20 h以上,肠溶包衣后,降糖效果明显增强;肠溶包衣前后在模型大鼠体内24 h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1.12 %和16.29 %。 陶安进等[7]用改良的乳化溶剂扩散法分别制备了PLGA纳米粒和肠溶纳米粒(PLGA-HP55 NP,PLGA-HP50 NP,即以肠溶高分子对PLGA包衣),肠溶纳米粒可有效地抑制胰岛素在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