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 独具特色.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文古籍 独具特色

藏文古籍 独具特色藏文创始于7世纪中叶,是松赞干布的大臣图弥桑布扎参照梵文,结合藏语实际制订的,中间经过三次改革,沿用至今。11世纪前,藏文以翻译佛典为主,之后,有关佛典的注疏以及历史、文学、医药、哲学、艺术、星相、历算等方面的撰著逐渐增多,成为藏文典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各类典籍刻印成书,却是13世纪中原地区木刻印书技术传入西藏以后的事。 由于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和藏传佛教的浸渍,藏文古籍不仅形式特殊,其他如装潢艺术、书籍名称、文章特点、句读符号等都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明显的时代烙印。 形式特殊 一般书籍都是成册成册的,而藏文古籍却是木刻板印刷、不加装订的长条散页。这一形式来源于印度的贝叶经。原来的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叶片当中有孔以便穿连。藏文书页则有所改变,中间不穿孔,为使页面不致混淆,添加了边框线,书页两边有页码和书名简称。 书籍版本分长、中、短三种:“箭杆本”为长版本,长50厘米左右,宽7厘米左右;“肘长本”为中版本,长30~40厘米,宽5~6厘米;短版本长20~30厘米,宽5厘米左右。此外还有80厘米以上的“特长本”,多为金银汁手写本,作为镇寺之宝,是专为寺院供奉用的。版本的长短宽狭不是依据纸张的长短划分的,而是依据版心边框的长短宽狭决定的。 中外书籍的计量单位是“册”,而藏文古籍则以“帙”(包)来计算。所谓“帙”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棉布或绸缎进行包裹,面积大小依所包书籍的长短而定。为了使书籍得到更好的保护,有的还用两片制作精美的木板把卷帙夹好再行包裹。 雕版印刷 藏文书版所用的木料细密坚硬,双面雕刻。佛说经用朱砂印刷,称为“红版”;一般书用特制的墨汁印刷,称作“墨版”。印书纸张是一种藏区特产的“瑞香狼毒”草制造的,这种草纤维长,有毒性,造出的纸无虫蚀鼠咬之患,可以长期保存。书籍印好后,夹成厚捆,磨齐书边,四边再刷上红的或黄的颜色。 藏文古籍的雕版印刷机构主要集中于藏区各大寺院,著名的有康区德格印经院、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日喀则地区的纳堂印经院。其中始建于1729年,历时16年才建成的德格印经院保存了藏传佛教三大教派70%以上的经典,有木刻经版217,000多块,画版近6000幅,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德格印经院的周围,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雕版专业户。江达县古泽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德格印经院雕版的工匠,故有“雕版之乡”的美称。另外一个被称作“民间雕版之乡”的是西藏尼木县普松乡。那里有80多户人家,户户都能雕刻经文、图版,而且世代相传,农忙务农,农闲雕版。8年前,纳堂寺出资委托该乡雕刻全本“丹珠尔”,8500多块经版,估计至少须10年工夫。 金银写经 藏文古籍除木刻本外,还有手抄本。一般的手抄本非常普遍,这里要说的是佛经的金汁银汁写本。 在特制的蓝黑色厚纸上用金汁写成的称为“金写本”或“金写佛经”;用银汁写成的称“银写本”或“银写佛经”。有“第二敦煌”之称的萨迦寺,其南部主殿建于1288年,主殿的后身是一个巨大的书库,四壁叠满了经书,经书墙高10米,长60米,寺内喇嘛和当地文物专家估计这些经书约8.4万卷,内容不详。这些经书大多数是八思巴时期(1235-1280)集中全藏的缮写人员抄写的,系用金汁、银汁、朱砂和墨汁写成。萨迦人说,如果殿外的墙壁倒坍了,经书就是第二道墙壁。由此可见书写经书年代之久远和数量之众多。 1984年,布达拉宫弥勒殿发生火灾,供奉于该殿的“丹珠尔”受损,225函卷中有82函约2万张需要重新补写。“丹珠尔”是布达拉宫所藏的几部大藏经中最珍贵的一部,是用8种珍宝(黄金、松耳石、白银、珊瑚、锡、红铜、白螺和珍珠等混合研磨而成)写就的。前年已动手抄写,需3年多才能抄完。 抄写经书之所以历久不衰,是因为群众对佛祖的崇敬和信仰,相信抄写经书可得长寿,可消罪孽,不堕地狱,出离生死,往生净土。 书名特色 藏文古籍的书名,首先以三种文字刊刻于该书的首页,藏语称做“松比(三文对照)”。“松比”第一行是兰扎文,第二行为乌尔都文,第三行才是藏文。据说兰扎文是天界文字,乌尔都文是龙的文字,实际上是古印度多种文字中的二种,图弥桑布扎参照兰扎文和乌尔都文分别制定了藏文楷书和草书的书写形式。“松比”形式不仅在古籍中普遍采用,现在有的书籍仍在继承仿效。再者,不少古籍开篇第一句就是“印度语曰……(书名)”,而后才是“藏语曰……(书名)”,这些都有着深层的内涵。由于藏文创制受到古印度文字的启发以及佛教的影响,后人用这种形式来表示缅怀和纪念。 古籍书名的另一特点是,往往有一连串的藻饰词语,读者如不进行分析则不易理解。一般说来,13世纪以前的藏文书名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修饰成分,如历史著作《巴协》等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