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陆懋修从阳明论治温病之特色
试析陆懋修从阳明论治温病之特色关键词 陆懋修 阳明 温病 中医学术发掘
陆懋修(1818―1886),又名免矾,字九芝,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后期著名的医学家。陆氏出身于官宦之家,儒医兼通,陆氏秉承家学,对先人的医学成就颇为敬重。他曾三十余年坚持潜心研究《内经》、《伤寒》等医学经典著作,终于贯通医理而成为一代名医。陆氏一生博览群书之余,著述不断,有《世补斋医书》流传于世。陆氏阐述医理必据《内经》、《伤寒》之论,临证治疗多宗仲景之法,并参考柯琴、尤怡两家之言而自成体系,对《内经》运气学说及《伤寒》阳明病论治多有发挥。其从阳明论治温病的医学思想成为陆氏之一大特色,他对温病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经验对后人颇有启发。
1 温病归属于伤寒之内。治疗应从阳明论治
明清,伴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一些医家认为,《伤寒论》只是论述了风寒邪气致病,而对于温热病却论之不详,于是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遇外感温热病,无不力辟伤寒方的“重今轻古”局面。陆懋修以为伤寒“正名为始”,全面系统地继承了仲景伤寒学说,并且进一步引申发挥,寓温热病治疗于伤寒之中,对纠正时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难经》认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陆氏主张前者伤寒,为外感病之总名。外感病分类应以前者之伤寒为纲,以其下五者为目。因此,温病应归属于伤寒(广义)之内。温病的发病常由里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或者始自太阳而入阳明。
正如在温热病中,除春温外,暑温、伏暑、湿温等发病初起即见气分证候,温热性质温病初起往往以热盛阳明证为多见,而且病情严重。这一阶段,邪正交争最为激烈,如果治不得法,邪气往往内传深入营血,甚则导致液涸、窍闭、动风等险局。因此,临证正如陆氏所强调的那样,治疗要牢牢把住阳明气分关,而使病愈于气分阶段,这对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陆懋修由于过于崇尚《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尊经崇古,极力排斥温病学派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因此很难把温病学新近诞生的一些特色理论兼收并蓄,而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相互融合,丰富原有的理论内涵。陆氏在辨证方法上只注重六经辨证,对于伤寒病通常以六经分证,病证传变符合六经传变规律;而温病传变,六经传变规律就不甚明显,单纯使用六经辨证,往往使辨证结果不甚全面,而且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温热病的传变阶段与预见转归方向。
2 论治阳明当分经腑,以祛邪撤热存阴为原则
陆氏提出“阳明为成温之薮”,阳明主里,为燥金之气所化。外候肌肉,内以候胃,有病经、病腑之不同。阳明在经之证,以汗、吐、清火治法为要。太阳初入阳明,阳明经证兼表,当用汗法;阳明邪浅,热郁于胸膈,虚烦懊慑,则以栀豉汤探吐之;阳明热炽,当用白虎汤直折其热;虚则白虎加参汤补而达之。入腑,腹有燥屎之阳明腑证,当用承气法撤热救阴为急务。病为应下之证,该下则下,下之则安,决不能姑息。陆氏认为,病在阳明之经,虽大不大,一用芩、连、膏、知,即能化大为小。病到阳明之腑,不危亦危,非用硝、黄、枳、朴,不能转危为安。而温热病往往不尽燥结,反为胶闭,虽所下如胶,应宜再下。
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发病急、病势重、变化快的病证特点,因此治疗手法上要求速、准、效,以求快速控制病情,救急截变,阻止疾病向纵深发展。陆氏倡导使用清热解毒、苦寒攻下之品,直消内热,削弱病邪,以冀阻断病程,缩短愈期。
温病邪初犯卫,宜首用辛平表散之剂,以期邪从表解,然而过分强调从阳明论治,骤用阳明常用的寒凉清气之剂,往往使邪气内闭而不易外达,使病情因此而加重。因此,临证中,只有真正邪人阳明气分,方可使用清解气热之法,万万不可早用或者滥用,以防“寒凝郁遏”之弊。
3 湿热温病宜从中气而治。方以苍术白虎之类
陆氏依照《内经》的六经气化之标本中所见的理论,由于六经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故阳明病气化传变有其特殊的规律,即燥则从本,热则从标,湿则从中见。“湿而见为湿温,必治阳明。”因而,湿温之病应从阳明论治,方以苍术白虎汤之类,以清阳明气分之热,兼以去湿。
由于湿温病病情复杂,对于伏暑等湿热类温病,湿热之邪困阻中焦,往往与内停之积滞混杂,相互搏结于肠腑,而致大便胶闭,而非燥结之证,治疗应消导、通下、清热、化湿等数法并用,使湿热积滞再三缓下方尽。如果只使用苦寒之剂反复攻下,往往造成湿热积滞之邪不除,而徒伤胃气。
4 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临证用药重寒凉清解
陆氏说:“《伤寒论》之有青龙、白虎也,盖因伤寒初起,失用温散,寒邪内传,便成温热。治必改就寒凉,故两方并用石膏,而其分则在一用桂、麻,一不用桂、麻。有桂麻者,不可用于温热病专属阳明之候,但可用于伤寒病欲转阳明之候。无桂麻者,则可用于伤寒病已人阳明之候,即可用于温热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