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谈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问题-综合开发研究院
2004年第14期 总第064期 年6月29日编印
谈谈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问题
丁宁宁
研究区域经济格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
体格局,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
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第三是
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
规律,防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上的长期失衡。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政
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体格局
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
家的一半。其原因是第四纪以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整个西部的
隆起使我国成为山地和丘陵占全部国土面积2/3的国家。青藏
高原及其向东部延伸的几条山地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1
“一江春水向东流”; 它不仅规定了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地理范
围,而且规定了我国雨热同季的气候特性和降水量自从东南向
西北递减。青藏高原的高高隆起彻底阻碍了印度洋湿润气流对
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使那里形成了干旱、半干旱气候以及这
种气候条件下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构造隆起过程相复合,
第四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亚洲大陆中心地带的荒漠化使其
与青藏高原交界的边缘地带沉积了厚重的黄土,形成了环境同
样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
工业化以来,虽然人类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大自然
自身的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拥有了现代技术手段,地形和
水分条件的地理格局依然是约束人类活动地理分布的基本因
素,因此,区域性的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限定一个地区
的人口和产业发展的规模。
根据上述对我国地理环境基本格局的分析,对照古代文明
的时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基本
规律。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几乎同时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但
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其根本原因,
是气候变暖(干)使北方的水分条件恶化,限制了该地区的农
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的增长。青藏高原
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
期限制在很低的数量级上。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
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在自然灾
害年份,东部的国土承载力仍然无法支持相对增加的人口规模,
于是又产生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等的近代人口
流动。传统农业继续向中国所有适宜于农业垦殖的地区扩散,
同时也使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的原生自然环境受到不断的
破坏。农业文明的地理扩散至此基本宣告结束,这个在自然地
理环境的规定下所形成的农业文明的地理格局也奠定了以后中
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格局。
2
本文之所以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地理格局的作用,是因为历
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缺乏上述这些基本常识。以至于一
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
七”钢厂;一说“西部大开发”,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
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的水把
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三线建设从军事角度讲或许是必需的,
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却乏善可陈。直到今天,“三线”
项目与地方经济之间依然是两张皮。在违背经济地理格局的基
本规律条件下的大量资金投入,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虽然能够
“大见成效”,但长远的生态和环境成本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
代。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
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罗斯托所说的工业化“起飞”阶
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
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
持,这一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在这50年的时
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 10%左右,农村人口将
下降到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出口依然是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