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史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史
开启我国民族保险业外商在中国最早开设的保险公司——谏当保安行
1685年,闭关多年的清政府开放海禁,特设广州为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西方商品经济的浪潮开始冲击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保险业的缘起之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广州以鸦片贸易为主的海运贸易越来越频繁,在运输过程中,船舶常常会遇到风浪、海盗,甚至战争的威胁,商人们迫切地需要现代保险业来分散和降低风险,于是,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戴维森(W·S·Davidson)在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保险会社(Canton Insurance Society),又称谏当保安行或谏当水险行。其股东有两家英商洋行:戴维森一颠地行(Davidson-Dent House),即宝顺洋行和比尔—麦尼克—渣甸行(Beale-Maginie-Jardine Firm),即怡和洋行,这是外商在中国最早开设的保险公司,也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现代商业保险历史从此开始。
中国保险业缘起之时的广州口岸
中国保险业缘起之时的广州口岸
1835年,英国怡和洋行独自收买了谏当保安行,更名为“广州保险公司”,英国宝顺洋行则在广州新设立了友宁保险行。同年,英国人在香港开设了“保安保险公司”(即裕仁保险公司),该公司先后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外商可以从事贸易的口岸,从上海等沿海“五口”逐步扩展到“十口”。英国保险商趁机在中国拓展保险业务,保险也跟着贸易的脚步踏上了各个口岸,从沿海进入了内地。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广州,成为保险业的中心。1846年,英国保险商又开设了永福、大东亚人寿保险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又陆续在上海设立扬子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公司、太阳保险公司、巴勒保险公司等,从而形成了英商保险资本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格局。
魏源的《海国图志》促中国民族保险意识觉醒
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
保险(insurance)刚进入中国时,曾被称作“燕梳”,如此诗意的名字,却反映了中国现代商业保险意识的觉醒。应该说,中国现代保险制度的兴起以1805年谏当保安行为标志,早于保险思想的系统介绍36年,中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保险思想和实务的著作是1841年魏源的《海国图志》。
魏源(1794~1857),中国晚清思想家,湖南邵阳隆回人。他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世界各地人文、地理、历史等,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将保险(Insurance)译成“担保”,海上保险(Marine Insurance)译成“船担保”,生命保险(Life Insurance)译成“命担保”,火灾保险(Fire Insurance)译成“宅担保”,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y)译成“担保会”。所谓的“船担保”,“舟航大洋难保沉覆。假如船价二万元载货五万元出海,每月纳会银为会中公费。如或船货有失,视其损失之分类,如仅桅折货湿,会中如数补偿;如或全船沉溺,则会中即偿其半,但必实报实验。众力恤灾,从无推却。”《海国图志》对于启蒙中国人的保险思想,促使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其后,传播西方保险思想的人物和著作不断出现,著名的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859年)、郑观应的《救时揭要》(1862年)、王韬的《弢园尺牍》(1876年)、钟天纬的《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和陈炽的《保险集资说》(1896年)等。1859年,洪仁玕制定了一个“革故鼎新”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兴办保险业的主张:“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凡屋宇、人命、货物等等,有防于水火者,先与保人议定,年每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赢〕其所奉。若失命,则父母妻子有赖;失物,则己不致尽亏”。洪仁玕把兴办保险与造轮船、修铁路、办银行、开矿等二十多项兴国大计相提并论,开创中国人倡导试办保险业之先河。
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上海“义和”和“仁济和”
1865年5月30日,闽粤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上海新报》刊登的义和保险行开业公告指出,“爱我华商首议开义和公司保险行,保家只系写一面番字,一面唐字,规例俱有载明,并无含糊,倘若贵客有货配搭轮船,或是夹板往各口,请至本行取保,决不致误”。义和公司保险行的成立打破了英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但是其规模较小,开办的险种十分有限,仅有货运保险业务。由于势单力薄,又缺乏经验,很快就从保险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