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顾村,栖居着一群“草根诗人”
顾村,栖居着一群“草根诗人”
?图片作者:杜驰
?图片说明: 顾村的“草根诗人们”正在讨论诗歌。
?图片作者:杜驰
?图片说明:郭佩文在出租屋里写诗。
?图片作者:夏云
?图片说明:赵贵美在图书室里读诗。
· 图片说明:夏云在翻阅自编小报。
?图片作者:夏云
?图片说明:张超用手机写诗。
“他们的心灵很干净,因此他们写出的诗就很纯净” 顾村,栖居着一群“草根诗人”
2014年末的一个周一,天有点阴。
郭佩文的出租屋狭小凌乱,地上码着许多箱子,一直堆到了半人多高。打开箱子,里面是一叠叠包装过的洗碗布,他拿了两条,塞进自己磨旧了的包里。胡乱吃了点饭,郭佩文出门了,从大场镇出发,倒两趟车,前往“诗乡顾村文化广场”。
46岁的郭佩文肤色黝黑、神情疲倦,常年身着耐脏的深色衣裤,使他很容易湮没于人海中。他是个业务员,与一家印刷店保持着松散的承揽关系:他为店家拉来客户,从中抽成,酬劳按次结算。
但这个周一,郭佩文不跑业务,而是选择去顾村镇听诗歌课。他说:“我在街上走的时候,想到诗歌,觉得生活的意义都来了。”
他曾写过一首短诗,来表达这样的心情:
在这春之晨/在去最后一个渔村的路上/思考一下诗吧/思考,抵达内心的纯粹。/当然,除去思考诗,也可以思考做一个诗人/这耽误不了什么。/虽然诗和诗人离得很近/也很远,但这没什么可怕的。/思考做一个诗人吧/把诗扛在肩上,在这/异乡的清晨,出发。
郭佩文是宝山区顾村镇千余名“草根诗人”中的一个。他的诗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在这片诗的土壤中,打工者郭佩文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
生活因诗歌而美好
我们还是来晚了/海潮退了,海水浅了,/海风也鼓不起桅帆/渔船被晒得开裂/不知何时/在岸边凝固成石舟/慢慢像鱼干一样晒成标本
只有海的胸怀依旧/还有长长的海岸线/像海虾一样弯曲着海的疼痛/——无法起锚
——夏云《金山嘴小渔村》
周一下午1点,诗歌课开始了。授课者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诗人》杂志编辑部主任、诗人孙思。她在讲台前娓娓道来,台下坐着几十名学生,年纪都不轻了,还有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鼠标点击,身后的大幅投影布上出现了一个剪影,那是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空灵的音乐声里,杨丽萍在幕布上起舞、定格,扬起手臂轻捻指尖,极似孔雀。
老师问:“杨丽萍的舞蹈美在什么地方?”
短暂的沉默后,有人发言:“杨丽萍从自然中吸取了灵感,将孔雀的仪态融入了舞蹈的姿势中。这说明,美应该是形象的,就像我们用‘诗情画意’去形容好的诗歌。”
发言者叫夏云,今年58岁,是一家小型文印店的老板。但他更加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有些老板赚了钱喜欢去洗洗脚、打打麻将,但这些我都不感兴趣,我就喜欢写诗。就因为这个,大家都不叫我老板,叫我老师。”
顾村镇千余名“草根诗人”,大多像夏云那样。他们来自各行业,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身草根、没有接受过科班训练。对于诗歌,他们抱着神圣又亲切的向往:“一边觉得诗歌是高高在上的,一边常常写诗,感觉生活因此变得美好起来了。”
“常有人说,他们的工作多辛苦,怎么还有心情写诗?但当一个人心存世界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写。顾村的这些诗人,虽不能像专业诗人那样‘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但他们有生活的积累,有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这些感受经过提炼、升华后,积聚于笔下,便形成了诗。”有一名诗人这样评点。
夏云是诗乡顾村挖掘出来的人才之一。他从小就喜欢写作,写出来了也投稿,发表的还不少。但到了三十岁时,为了生计,夏云决定下海。他开了一家小型的广告公司,承揽设计、印刷业务,与妻子共同经营。借着职务的“便利”,夏云自己编着一份“报纸”,平均两周一期,刊登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配照片、写评论,还有发表散文的“副刊版”。从采写到排版,都由他自己亲力亲为。这份“一个人的报纸”,每期只印一份,读者自然也少,往往只有他一个。几十年下来,他已经攒出厚厚一摞报纸来。有一回,夏云珍视地抚摸着它们,告诉妻子:“有一天我离开人世,大概留不下很多钱,但这是我留给子女最丰厚的财产。”
由于喜欢写作,夏云在邻里中薄有名声。传到顾村诗歌协会几名骨干的耳朵里,便有人跑去他家借阅那份自办的报纸。当顾村诗人杨瑞福看到夏云写的散文时,颇为惊喜,因为“他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诗歌,可是文学底子很好”,于是便想尽办法动员他来参加活动。
就这样,夏云开始接触诗歌。诗歌赋予了家乡顾村全新的面貌和意义,夏云用诗的语言,勾勒出了诗乡的面貌——顾村地块以文稿纸的方式/铺开,小区在方格子填字/造句,一首首五言七律/像原野被水彩笔划块,田埂/刊印行道树对仗工整的对联/封面,掩不住地膜下发芽的生机/旧镇田垅,被填进新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