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

32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考古探索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内容提要: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 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 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经度最靠东、距海洋最近的遗址,对 于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峙山头 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峙山头遗址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南丰 厘米,西高东低,倾斜状分布于全探沟。包含物与 村南,西南距临海市区30余千米(图一)。遗址分 ③层基本相同。 布在一“靴”形山岗上及东部坡脚下,海拔60~85 ⑤层:灰褐色粘土,厚0~35厘米,基本水平 米(图二;彩插一:1)。山东南坡紧邻小芝溪,该溪 分布在探沟的西半部。出土少量陶片,仍以泥质 发源于大罗山(又称瑞芝山),于临海市区自东向 夹细沙黄褐陶及夹炭黄褐陶为主,可辨器形有浅 H 西逆流汇入灵江。 腹平底盘、桥形把手等。 峙山头遗址由文物爱好者胡为农提供遗址 ⑥层:黄色粘土,夹灰色淤斑,厚约40厘米, 信息。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 基本水平状分布全探沟。未见包含物。 古研究所与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遗址 ⑦层:黑色淤土,本层未发掘,钻探得知其厚 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考古调查与试掘。现将遗址的 W 约1.4米。通过其东部TG10的发掘,了解到该层 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含大量的植物叶茎,但未见人工遗物。初步判断 一、地层堆积 为自然形成。 试掘探沟的位置集中于山岗东坡和山顶,这 经钻探,以下为灰黄色沙土层,含水量比较 两个区域的地层堆积分别以TG4和TG12为代表。 大,厚度不明。 N 1.TG4北壁(图三;彩插一:2) 2.TG12 TG4,位于山岗东侧坡脚,长14、宽1米。 TG12,位于北部山顶偏西部,长13、宽2米。 ①层:表土层,褐色沙土,厚约15厘米。 因种植桃树,开辟梯地,遭受破坏,形成多级台地 ②层:灰白色沙土,质地松软,厚0~20厘米, 状,因此,探沟内东、西两台地的地层堆积不能通 西高东低,略倾斜状分布在探沟的东半部。包含 连,下文以TG12(东)与TG12(西)分述(图四)。 D 物为一些碎小的陶片、石块、釉陶、瓷片等。 ③层:棕褐色砂土,夹杂灰色淤斑,质地较 硬,厚0~20厘米,西高东低,倾斜状分布,基本上 全探沟均有分布。本层含较多陶片、少量石块和 零星石器坯件等。陶片以泥质夹细沙黄褐陶及夹 炭黄褐陶为主,见有浅腹平底盘等器形,流行绳 纹,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的特征。本层下发现H2、 H5等灰坑及一些柱洞遗迹。 图一// 峙山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④层:黄褐色粘土,含较多灰色淤斑,厚约30 收稿日期 2016-03-23 《东南文化》2017 年第1期总第255 期 33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