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现代考选制度
第七章 近现代考选制度 第一节?????? 民国文官考试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科举制的废除摧毁了传统的人事制度,导致清末民初选官用人出现制度上的断层。 “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之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足以担当起培养中国旧有精英的继承人、或能够在新的毕业生中挑选出称职官员的新的制度,却未产生出来。”(吉·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为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孙中山先生的文官考试思想则是其思想渊源。 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五权分立的思想,希望在中国实施“除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冶”。 单独设立考选权,是为了“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务。”(《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1924年,孙中山重申“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孙中山全集》第9卷p353)其原则:用人均需考试,以考试矫民选之弊,考选权独立。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批令,法制局迅速拟定《文官考试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令》、《法官考试令》等法令草案。规定文官考分高等及普通两类。 高等文官考试每年在京举行一次,普通文官考试,中央及地方根据情形举行,内容均为法制、经济方面,高校专、本科卒业者可免初预试甚至正试。临时政府还制定了《任官令草案》,对文官任用资格及方式作了具体规定。 北京政府文官考试由铨叙局负责,具体由考前临时组成的典试委员会主持。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考试资格为中学以上毕业,年满21岁以上的民国男子。 甄录试科目为文史地算;初试为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字等科目;大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1915年《文官高等考试令》应考年龄改为25岁,资格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者。第一试经义、史论、现行法令解释各一道;第二、三试则分门考,每试不少于四门;第四试由典试、襄试官三人以上就应试人笔试各学科进行口试。 此外,还有特种文官考试,即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及知事试验。普通文官考试除应考年龄、资格及内容有所降低外,其余与文官高等考试相近似。 北京政府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举行,录取194人。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举行,录取490人。1917和1920举行的普通文官考试分别录取295人和400人。 此外,北京政府于1913年1月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1915年9月颁布《文官甄用令》,以作为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 1914年知事试验自甄录试至口试历时二十余日,最后录取甲、乙、丙等共计618人;而1915年保荐县知事,由内务部咨送审查的保荐人数高达3460余人,经压缩仍确定保荐免试2408人。文官考试制度与文官任用制度脱节。 1924年8月 26日,孙中山在广州公布《考试院组织条例》、《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1926年5月24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法官考试条例》。但都未及实施。 南京政府考试院成立于1930年1月,负责文官考选和铨叙。正副院长均由中执委中选任。其机构,院本部设秘书处和参事处,另有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及考前临时设置的典试委员会。 南京政府1929年8月1日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考试范围为公职候选人员、任命人员、应领证书的专门职技人员, 考试种类分为普通、高等和特种考试。1930年12月30日公布《考试法实施细则》,将任命人员界定为“政务官以外之简任及荐任、委任人员”。 首届文官高等考试于1931年7月15日在平、京两地举行,报考者2185人,其中普通行政人员1168人、财务行政人员268人、教育行政人员149人、警察行政人员495人、外交官领事官105人,分两批考试。 戴季陶亲任主考官兼典试委员会委员长,录取101人(43,7,24,20,7)。头名实授,29人试署,余均为学习。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于1933年10月20日举行,报考2639人,录取99人。1935年录取248人,1936年录取115人。 普通考试在首都及各省举行。山西省32年底33年初经三试录取行政、教育行政、建设行政人员共92人。1934年首都普通考试4月20日举行,五类报考八百余人,录取124人。1936年首都普通考试设10类,报名1333人,第一试285人及格,第二试163人及格,第三试无人淘汰 . 抗战时期的高等考试1939年10月举行,报名1568人,初试录取143人,备取110人。随及送交中央政治学校训练,期满后于8月8日至10日再行笔试与口试,录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梁氏族谱之祖系.doc VIP
- 工程维修委托协议合同书.docx VIP
- 《RPA财务机器人实训教程》教案示例.docx VIP
- 2023年3月scratch图形化编程等级考试试卷(四级)不带答案.docx VIP
- MITSUBISHI三菱CC-Link IE现场网络Basic远程I_O模块用户手册.pdf
-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天津市区卷).docx VIP
- 《GNSS原理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偷窥漫画第一季完整.docx VIP
- 2023《传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研究—以辽宁鞍山市为例》7400字.docx VIP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件-2024年高教版研究生新中特教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