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过秦论课文剖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高中语文-11.过秦论课文剖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11.过秦论课文剖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文剖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秦孝公,公元前381至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雍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雍,yōng。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统一天下的雄心。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周王室权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的狼子野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商君,即商鞅,约公元前390年至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于商,号曰商君。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以抗秦,称合纵;张仪与苏秦相对,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本文属政论,政论叙史一般用概述方式,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不一定尽如历史事实。下文还有多处类似的情况。这几句秦孝公为实现并吞天下的野心,任用商鞅,制定对内变法图治,富国强兵,对外“连横以斗诸侯”的基本国策。国势得以强盛,由“窥周室”而改为“夺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战国魏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最后用“取西河”之地这个典型事例说明新的国策所取得的战果。“拱手”二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土地来得极易,以此烘衬商鞅变法的巨大效果。] 开头第一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这一段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首先题目是“过秦”,但作者在开笔对秦之“过”只字不提,却反过来大写秦之兴盛,写秦治国之策及其奇效。这是为什么呢?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就里,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其次,文笔气势很盛,“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四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兼以夸张,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欲罢不能之感。这就是写赋的所谓“铺张扬厉”的手法。不仅造成逼人的气势,而且大强化句子的语意。《古文观止》评述说:“四句只一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作者连用几个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尽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举,攻取。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这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全方位地空前增长,而“蒙故业,因遗策”则点明了秦继续强大的根本原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体。爱,吝惜。致,招纳。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