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氧气气态氧气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分离空气制.PPT

固态氧气气态氧气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分离空气制.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态氧气气态氧气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分离空气制

氧气引发的思考 南京市高淳区第一中学 杨剑春 2017年3月31日 加压 降温 加压 降温 性质 变化 组成 构成 制取 氧分子 氧元素 物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空 气 高锰酸钾 氯 酸 钾 过氧化氢 两个氧原子 常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不易溶于水 密度大于空气 熔沸点低 木炭 硫磺 红磷 氢气 铁丝 镁条 构成 淡蓝色 液体 淡蓝色 固体 水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铜 铝 甲烷 酒精 葡萄糖 聚集 一氧化碳 与某些金属单质反应 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与某些金属单质反应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 加压 降温 加压 降温 淡蓝色 液体 淡蓝色 固体 氧气 分子间隔 变 化 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液态氧气) (固态氧气) (气态氧气) 没有产生 新物质 物 理 变 化 物理变化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分离空气制取氧气的示意图(其他含量少的成分未画出) C + O2 CO2 S + O2 SO2 4P + 5O2 2P2O5 2H2 + O2 2H2O 3Fe + 2O2 Fe3O4 2Mg + O2 2MgO 化 学 变 化 产 生 新 物 质 2KMnO4 K2MnO4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2H2O2 2H2O + O2↑ 2H2O 2H2↑ + O2↑ 思考1:将这些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分分类。 化 合 反 应 分 解 反 应 思考2: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2C + O2 2CO 2Cu + O2 2 CuO 4Al + 3O2 ==2Al2O3 2CO + O2 2CO2 CH4 +2O2 CO2 + 2H2O C2H5OH +3 O2 2CO2 +3 H2O C6H12O6 +6 O2 == 6CO2 +6 H2O 氧化反应 物质的 变化 物理 变化 化学 变化 基本反 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是否与氧 反应 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思考3:氧气在雷电的条件下变成臭氧, 是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 氧分子 臭氧分子 【练习】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 思考4:将下列物质分分类,分的越细越好。 ⑴氧气⑵空气⑶高锰酸钾⑷氯酸钾⑸过氧化氢⑹水⑺碳⑻硫磺⑼磷⑽氢气⑾铁⑿镁⒀铜⒁铝⒂一氧化碳⒃甲烷⒄酒精⒅葡萄糖 物 质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酸 碱 盐 ⑸⑹⒂ ⑵ ⑴⑺⑻⑼⑽⑾⑿⒀⒁ ⑶⑷ ⒃⒄⒅ 阶段性小结: 物质 分 类 性质 变化 混合物 纯净物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是否单一) (是否需要通过 化学变化体现) (是否生成新物质)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 分 类 标 准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分类会继续延续下去…… 空 气 高 锰 酸 钾 氯 酸 钾 水 过氧化氢溶液 氧 气 (设备)一致吗? 思考五:这些变化的实验装置 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备氧气设备 实验室电解水装置 考虑反应物的状态以及反应的条件等因素。 思考六:在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发生装置 [练习] 1.实验室常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CH4)气体,制甲烷时,气体的发生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 。 2.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时的发生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 。 A B C A B或C 收集装置 排水集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判断依据: 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排水集气法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小,且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