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01.孝感动天 03.啮指痛心 05.芦衣顺母 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 08.卖身葬父 09.刻木事亲 10.行佣供母 11.怀橘遗亲 12.埋儿奉母 13.扇枕温衾 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 16.闻雷泣墓 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鲤 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笋 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一、类型 中国文化的核心--善 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实用--经验理性 二、产生的基础 1、自然与历史文化条件: 地理环境: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物质生产方式:农耕自然经济 社会组织结构: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不佞鬼神、乐天安命,等等 2、社会根源:家族宗法血缘关系 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孝亲”情感:“百善孝为先”,“尊亲”、“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忠君、敬长、尊上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纲常伦理观念如同一具庞大严密的“思想滤清器”,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3、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西方:“智性文化” 中国:“德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古人称之为“气”)可以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产生“天命有德”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求“善”——道德之学。 政治学: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 文学:教化功能,“载道”工具。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教育:“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 哲学:道德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西方:重心--大自然和人类思维奥秘的探索。 主体与客体二分、心灵与物质对立,宇宙理论、形而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三分为思辨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一脉相承,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各自独立发展,虽有联系,但从未混淆不分。 智性文化-知识型-求真-结构分析-天人两分 重智慧 个人价值实现 德性文化-伦理型-求善-整体感悟-天人合一 重道德 集体利益实现 西方:哲人风度 中国:贤人风度 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梁启超 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于 连 林黛玉 贾宝玉 三、意义 积极效用: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消极作用: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同化力: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融合力:中国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1、重农、尚农 中国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小农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 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物质财富的基本承担者。 特点:周而复始,时间漫长,稳定单纯,慢节奏 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 “不耕获,未富也。” 《周易·象传·无妄》 “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吕氏春秋·上农》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二年》 2、务实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导致古代中国“重实际而黜玄想”的群体价值趋向的民族性格。 “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章太炎 3、“安土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