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重要诗案及诗歌发展转向
北宋重要诗案及诗歌发展转向[摘 要]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关键词] 北宋诗歌; 乌台诗案; 车盖亭诗案; 崇宁文禁; 诗歌转向; 新旧党争; 以诗议政
北宋以文治国,诗人参政的机会大大提高。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本是积极的行为。但是,北宋诗祸连连,新旧党争不断,成为影响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旧党人在熙宁时期尚能为国事而争,然而元丰二年(1079)以后,以乌台诗案为始点,渐由政见之争变成党同伐异的政治斗争。元?的车盖亭诗案则是旧党根除熙丰新党势力的转折点,但这一报复性的诗祸事件又激起绍述年间新党以严厉手段打击元?更化的旧党士人,并为崇宁立元?党人碑,全面禁止元?文学和学术埋下祸因。哲、徽、钦三朝,诗祸越演越烈,党派之争最终变成纯粹的意气之争而置国事于不顾。经此连绵打击,诗人由热心议政而转向寻求如何安身立命。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依时间先后,深入考察元丰乌台诗案、元?车盖亭诗案和崇宁全面文禁的政治本质,并析述各起诗案对北宋诗歌造成的影响。
一、 乌台诗案
(一) 诗案的本质: 变法之争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正式启动影响北宋长达半个世纪的变法,他据 “三不足”的变法精神,表现出力排众议的决心,由于政治上得到神宗皇帝的全力支持,得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士人却对变法持有相反意见,当中尤以苏轼缘诗人之义写诗托讽,最为突出。这一时期,苏轼作为政治主体和创作主体是一致的,其突出的标志是参与意识的全面张扬,政治诗歌创作发挥了载道言志的功能,成为直接批评新法的工具。
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二年,苏轼历任杭、密、徐、湖等州的地方官。元丰二年,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到任时进《湖州谢上表》。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御史中丞李定利用台谏言事的职能,以苏轼《湖州谢上表》及此前诗作,罗织其 “讥谤新政”的罪名,炮制 “乌台诗案”。何正臣元丰二年三月所奏云:“臣伏见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苏轼《谢上表》,其中有言: 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宣传中外,孰不叹惊。夫小人为邪,治世所不能免,大明旁烛,则其类自消。固未有如轼为恶不悛,怙终自若,谤讪讥骂,无所不为。道路之人,则又以为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今法度未完,风俗未一,正宜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如轼之恶,可以止而勿治乎?”[1]1考苏轼《湖州谢上表》,不外例行公事,略叙过去政绩,再叙皇恩浩荡,唯其 “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句被台谏摘引弹劾,扣上 “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事实上,何正臣所奏的主要目的乃在于为新法扫除障碍。单凭《表》中片言并未能完全置苏轼于大狱,为了进一步罗列罪证,舒?列举了苏轼所讥讽新法的诗句,指出其 “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2]卷八四,2,造成传播内外,朝野无人不知。其弹文列出了苏轼涉及批评新法的部分诗句:
盖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陛下兴水利,则曰: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谨盐禁,则曰: “岂是闻诏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1]2
然而,苏轼入御史台狱后,唯供《山村》一诗干涉时事,余皆否认[1]31,又出于保护旧党诗人,称并无往复诗文等干涉新法文字。因此,乌台之勘虽给其他诗人带来牵连,但总的来说范围还受到一定控制。经过四个多月的勘治,结果苏轼下御史台狱,被关103天后贬为黄州团练。这一起诗案中被贬和受责的共计25人[2]卷八四,5,除苏轼外,其他诗人主要还有苏辙(谪监筠州酒税),张方平、李清臣(各罚铜三十斤),司马光、黄庭坚(各罚铜二十斤),涉及苏门诗人群和江西诗人群。尽管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相后已退居金陵,苏轼始终认为乌台之案的操控者”王安石实为之首”[3]卷二九,833。从所牵涉人物的刑罚来看,除苏轼外,比起后来的车盖亭诗案,其他人尚算不幸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