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意义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意义[摘要] 药物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根据半衰期能正确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关键词] 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61-02 药物的半衰期(t1/2 )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一个很重要和最基本的参数,可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般而言,t1/2是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或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1]。通常,药物的疗效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主要根据药动学参数如药物t1/2[2],t1/2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停留时间和蓄积程度,对于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1t1/2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和剩余量的关系 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体内药量减少的速率与当时的体内药量成正比[3]。对于具体药物,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是固定的常数,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当血药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会按比例下降。t1/2长,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根据t1/2的定义,药物在体内经过1个t1/2 ,就消除了t1/2,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经过2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3/4,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4;依此类推,则经过n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1~1/2)n,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 n。 2根据t1/2 确定给药时间间隔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是和药物的t1/2相接近的。除少数t1/2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外,多数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约等于1个t1/2 [4]。当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于t1/2的浓度时,即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某药物的t1/2为8 h左右,则此药物的用法可为“1日3次”。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1日应按24 h计算,1日几次按小时来等分给药,则给药时间间隔应为8 h;但目前不论门诊或住院患者用药都是根据饮食习惯,只把白天时间算作1日,依据早、中、晚三餐的时间来定,因此就有餐前、餐中、餐后服等,则给药时间间隔约为4~6 h,而当日晚餐与次日的早餐之间服药时间间隔过长,导致晨间血药浓度过低。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前者,可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有利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而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后者,则血药浓度忽高忽低,影响药物的疗效发挥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 如果1次给药,不论剂量大小,则经过5个t1/2后,血药浓度接近于零,体内药物消除完全。如果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为1个t1/2,首剂加倍,可迅速达到峰值。但t1/2过短或过长的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时,不宜首次加倍。 t1/2短或很短的药物,要维持治疗水平,需要频繁给药,才能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水平。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应特别小心,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好采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法较为合适。但是,目前临床上常将1日总用量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加入大容量注射剂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这些药物的t1/2较短,如青霉素t1/2仅为0.5 h,用药时间间隔太长,不但使药物毒性增加,ADR发生率加大,而且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应缩短给药时间间隔,一般3~4个t1/2给药1次,1日总用量分3~4次给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t1/2短到中等的药物,如果治疗指数高,需每1~3个t1/2给药1次;如果治疗指数低,则每1个t1/2给药1~2次,以减少给药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波动。 t1/2长的药物,每1个t1/2给药1次。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t1/2很长,如阿奇霉素t1/2为41 h,以每天给药1次即可,但重症感染者除外。如果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于开始给药时使用负荷剂量,将第1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入静脉,但应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和t1/2有无变化。 增加给药剂量,只能增加血药浓度,而不能缩短达到峰值的时间。t1/2不变时,给药时间间隔越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一些药理作用强、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苯妥英钠等,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要小。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宽的药物,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可以大一些。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只缩短给药时间间隔,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 3t1/2 与稳态血药浓度的关系 连续多次给药时,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t1/2有关,而与给药时间间隔和给药剂量的大小无关。如果一定时间内总剂量不变,给药次数越多,则稳态血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