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体巧言令色=整个社会仁义不在
媒体巧言令色=整个社会仁义不在余秋雨曾经说过,我们缺少实证精神,对许多道听途说不予核实就信以为真,并大肆传播,结果是以讹传讹。对这一观点我一直不太认同。比起其他国家的民众来,我们真的那么不堪?不一定吧!何况有实证精神也未必就能避免“以讹传讹”。
影片《搜索》即是对此的一个很好的注释。 《搜索》的情节很简单:白领丽人叶蓝秋因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在公共汽车上闹“抑郁症”、“自闭症”,对售票员叫她给一位老大爷让座的要求充耳不闻,惹得售票员与其他乘客义愤填膺,对其吆五喝六,叶蓝秋以“混不吝”的态度回应。这事儿正好被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抓拍下来。
杨佳琪把抓拍到的内容交给了自己的上司兼表嫂陈若兮。陈若兮当即将其作为热点新闻播出,其后又将视频传到网上。网友对叶蓝秋的行径深恶痛绝,发起了暴雨般地拍砖、吐槽运动,并以“上下求索”的精神加“掘地三尺”的劲头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结果发现她是某上市集团老板沈流舒的一秘兼小三。立时,市井新闻成了桃色新闻,众怒串秧成了道德性亢奋,叶蓝秋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最终走上了“自绝于人民的道路”。
一桩典型的以讹传讹、实施“舆论暴力”、用吐沫腥子杀人的事件,可它与缺少实证精神并无干系。网络搜索,或者叫人肉搜索,不正是求证事实的行为吗?可越求证越远离事实。造成这种背离状况的是以唐小华为代表的小人吗?抑或如众人所说的以陈若兮为载体的“媒体暴力”?我认为不是—从根儿上说不是,而是我们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固有心态:道德优越感。
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些道德优越感,这是自我认同的结果,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应该把它用于坚守原则或价值观,而非诋毁别人,可事实恰恰相反。为何?因为我们把道德优越感嫁接在了相对主义价值观上。
相对主义价值观是西方人给东方人“扣的帽子”。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喜欢攀比。西方人是你有了A,我就要有B,我要显示我的独特性;东方人则不同,你有了A,我也要有A。所以东方人更容易起哄、随大流儿,要不怎么左一运动右一个运动,抬轿子的比坐轿子的忙活儿得多。二是双重标准下的“脸大”,缺德的人也不觉得自己用吐沫腥子指点江山有啥不妥,因为价值标准是相对的,是可以随意改变的:用老话讲叫“五十步笑一百步”。所以我们的吐沫腥子的供给总是过剩的—从这个角度讲,余秋雨的观点是正确的。
应该说,电影《搜索》在对民族心理的探微稽隐上并不给力,甚至可以说是“没上道儿”。这也难怪,陈凯歌本身就有很强的道德优越感,怎么会深究其弊?他把批评的火力集中在了对所谓“媒体暴力”的揭示上(有人说他是挟怨报复。我觉得我们只评观点就好,不必过问形成它的心理机制),另外就是对“媒体暴力”的宿主“媒体阴暗心理”的指摘。一个特别典型的情节是,在杨佳琪把叶蓝秋向全国人民“谢罪”的视频交给陈若兮后,陈若兮竟以不能扫观众与网友的兴为由匿而不发。
“唯恐天下不乱”!心理阴暗确实是一些媒体的职业病。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隐喻。正如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所说,传媒即思维,媒体心理阴暗是我们这个时代思维阴暗的折射。进一步讲,媒体可以被视为代表某个或某些社会阶层的社会人。“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媒体的巧言色令反映出整个社会仁义不在。
这是《搜索》想表达的吗?我以为极有可能。陈凯歌喜欢国学国粹,想来是信奉“孔子见金人,三缄其口,言多必失”之类的古训的。叶蓝秋的不解释与沈流舒的冷暴力不只是在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把戏,也是在告诫我们“多说无益”。
总的来说,《搜索》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它把我们引向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东:反省。不过,该片的结尾可谓是糟糕透顶。不知是迫于来自哪些方面的压力,还是执迷于“人性本善”观念的原故,在影片的结尾,陈凯歌让所有肇事者都受到了惩罚且“良心发现”。这大大削弱了片子的现实批判性。这也是陈凯歌近几年的片子共有的硬伤。他总想让自己的片子具有“扬善惩恶”、发现生活真理、成为价值导向的作用,因而总是停留在对道德感化的眷恋上,而忘记了对道德本身及承载它的生活进行反省,才是文学艺术家的根本使命。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