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学九十六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大纲-东海大学社会学系.DOC

世新大学九十六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大纲-东海大学社会学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世新大学九十六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大纲-东海大学社会学系

科目名稱: 選課限制: 大學部三年級(含)以上 人數限制: 30 教學目標 Objective 1990年以前數量稀少。直到1992年開始,才陸續有論文發表,1995年以後相繼增加。這不僅牽涉到流行音樂的概念及研究相關理論、思潮移植自國外,且生成流行音樂的社會大環境也是晚近才被發展起來(曾慧佳1998:32)。不論從素質或數量來看,台灣有關流行音樂的研究與美國、英法等國,甚至鄰近的日本比較起來,要顯得貧乏許多。江文瑜(1996)在《中外文學》「台灣流行歌」專輯導言中也表示,相對於歐美將流行歌曲納入整個媒體文化的基床,台灣流行歌曲的論述空間仍置於沙漠。本課程便是針對流行音樂相關展延議題的基礎課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大家理解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基本架構。 台灣音樂工業所生產的流行音樂是當前華語世界中重要的流行文化象徵與指標之一。Attali,1995:1)。在《德意志意識型態中》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在每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主導思想,在社會中是主導物質力量的階級,同時也主導著這個社會的精神力量」。也就是統治階級在擁有控制物質生產手段的基礎上,也能確保控制精神生產手段。因此在第一單元中,我將針對通俗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論,先做出必要的討論。 其次,從國家的立場來看,音樂所具有的社會功能不外是教化國民、凝聚國族意識、精神動員、維持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的安定,或是民粹主義式的收編民心。台灣戰後通俗音樂在公共領域的統理(governing)或管制(regulation)與國外不同的是,在長達近四十年的戒嚴體制下,通俗音樂不是完全自主的商業機制,而是與社會控制系統、廣電政策緊緊相扣的一環,而這種國家介入音樂生產的歷史,還可以上推到三0年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換言之,通俗音樂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上,與殖民政治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糾結。因此,本課程的第二部份,將探討的是台灣的通俗音樂發展與殖民現代性的關連。 戰後在殖民背景所雜交出特有的黨國資本主義下,通俗音樂所賴以生存的有聲媒體(電台、電視)一方面受困於國民黨在言論方面的積極操控,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發育長大,成為以娛樂為導向的節目設計。這種政治雙重壓力夾縫下生存發展的通俗音樂,進入六0年代以後,台語歌曲被壓制,國語歌曲成為國家所認可的獨大體系,而其主題也多半只圍繞在「愛情」這個主題。除此之外,關於台灣各種不同族群的生命情境、人文、土地關懷,政治社會的反省等等議題都嚴重萎縮成為唱片工業的絕緣體(江文瑜、邱貴芬1997:23-4)。證諸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由於國家力量的作用不同,而形構出各階段不同的樣貌與特質,因此在第三單元中,我將焦點集中戰後不同時期的通俗音樂的型態,它如何反應社會的變遷以及政治情緒。 透過本課程的梳理,我們希望同學能認識到通俗音樂不僅是一種商品,也是我們理解當代社會文化變遷非常重要媒介。 授課方式 Methodology 講授、課堂討論並行,及配合影片。 成績評定 Grade 同學需分小組,輪流每週做閱讀摘要報告,並須摘要及討論題綱給全班同學。 期末報告繳交的日期為期末考前一週,你可以選擇如下的報告寫作方式: a.訪問某個樂團或樂手,對於他/她的音樂生涯進行研究。試著瞭解他們的人生經歷、社會角色與社會生活與他們的工作勞動,並試圖將他們的創作與台灣的社會發展做一連結。 b.你可以選擇音樂內容或者音樂型態跟社會發展的關連性,進行文本分析與討論,期末論文,一萬為度。須有動機、概述、理論模式、簡單分析。請注意引註和參考文獻格式標準。此成績佔0%。 教科書與參考書目 Textbook Frith, Simon (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 ()。 Frith, S., Straw, W., and Street, J. (eds)(2001)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劍橋流行與搖滾樂研究讀本》,台北:商周) 陶東風主編(2008),《大眾文化教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葉龍彥。《台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台北:博揚文化。Attali, Jacques(1995),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市:時報。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20》。台東:交通部東海岸管理處。 方漵溱《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灣音樂調查(1943)》(台北:國立台大圖書館,2007年)。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