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增雨发展概要与两岸合作的最佳模式-气象科技研究.PDF

中国人工增雨发展概要与两岸合作的最佳模式-气象科技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人工增雨发展概要与两岸合作的最佳模式-气象科技研究

中國人工增雨發展概要與兩岸合作的最佳模式 戴志輝 林博雄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資源與災害研究中心 一、簡介 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皆已有 年左右的歷史。台灣自 年代初起 ,在需求導向目標下,台 60 1950 電、水利事業 、中油、地方政府、氣象局及國防部等各單位,已合作進行過數百次地面、空中增雨作業 ,其中 也包括於1991年引進北美天氣顧問公司及工研院的空中及地面種雲技術;2007年起,則由水利署統一事權,從 事本土種雲理論研發並標準化增雨實作 ,滿足增雨理論的流程已盡可能地落實於常態作業。而中國大陸於1958 年首次飛機增雨作業起,持續以防減災 減雹、減汙、消霧、滅火及空中水資源開發 增雨 為目的,除了就理論 ( ) ( ) 與實作領域,成立多處分工細密的國家級研究中心以外,也建立了四級 國家省 市縣 人工 影 響天氣體系, ( - - - ) ( ) ( ) 依法開展飛機、火箭、高砲及地面燃燒爐的人影作業。 雖然因目標不同導致規模、方法各異,但在人工增雨部分,兩岸的歷程則頗有相似之處 。本文將概述中國 大陸在人工增雨實作與驗證兩部分的發展歷程,並以各自擅長之領域為基礎,在取長補短的前提下,探討兩岸 人工增雨的可能合作方式。 二、中國人工增雨發展概要 以緯度相近的台灣及福建而言,自 年迄今,都在增雨環境、增雨對策、校驗方法及成效討論等投入甚多。 1990 台灣著重於本土環境下的最適種雲策略開發,以及種雲平台的測試,尤其近年偏極化雷達觀測網及詳盡雲物理 模式的發展漸具規模,在各種法令與社會條件規範下,除繼續進行實作之外,將朝向物理與模擬驗證發展;福 建則很早即展開系統性的調查及實作,除曾以模式對旱季雲降水的人工影響進行驗證之外,也執行過多項增雨 效果檢驗方法研究、增雨環境的調查,以及飛機人工降雨條件分析和效果分析,今年起福建氣象局在中國氣象 ( ) 科 學研究 院的支持與協助下,在福建省古田水庫開闢實驗區進行大規模空中、地面觀測實驗與校驗。以下依發 ( ) 展時間,簡述中國氣科院 中央與福建氣象局 地方 在人工增雨議題上的重要歷程。 ( ) ( ) 一 中國氣科院人影所 ( ) 年代期間,氣科院人工 影 響天氣研究 所及其前身的組織架構雖然經常改變,但仍執行了許多 1960 ~ 1980 ( ) ( ) 觀測及實作測試,運用多數由中國自行研製的地面或機載儀器,配合雲室測量,對大氣核、雲雨水量、雲滴譜 / 等,在多省山區及空中進行觀測,並且透過南方夏季對流雲實驗,了解種雲環境中的過冷水及水氣分布、雲雨 / 滴譜結構,以及可能有效的催化劑粒徑與種類,並估計出雲雨滴被催化的效果。 / 為了多方面了解增雨自然條件選擇的方式,以得到增雨技術的進展, 年間,同時推動 引進其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