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节:中唐文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第三节:中唐文学

第三节:中唐文学运动 一、中唐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前驱者,在初唐有陈子昂,在盛唐至中唐有萧颖士、李华、贾至、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他们的主张大抵相近,主要是强调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推崇经史及先秦两汉散文,反对骈体文。 作为骈文,有几个重要的特征:一是辞句的排偶,二是辞藻的敷设,三是典故的运用,四是声律的讲求。 中唐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韩愈、柳宗元的论述中。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以明道 韩愈称:“修其辞以明其道。” 柳宗元称:“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两人都主张“文以明道”。这个道,就是儒家的圣人之道。韩愈说:“名不著于农、工、商贾之版,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上宰相书》)“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重答张籍书》)柳宗元也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 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儒道,其思想内涵实际上往往又突破了儒道,显示出新的思想价值。 (一)“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犹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二)“辅时及物” 柳宗元在《答吴武陵〈非国语〉书》中说:“意欲施之于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这里所谓“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物”,就是要切合实际,言之有物;二是“辅时”,就是适应时代,利于人,备于事,发挥现实作用。 二、文必师古 韩愈、柳宗元学习古人,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韩愈说:“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柳宗元师古,主张广泛继承,博取广纳。 在思想内容方面,他说:“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在文学艺术方面,他说:“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騒》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柳宗元由于广泛继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他的散文创作才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无论记事写景,辨伪论战,形象寓言,都创作出散文的精品。 三、文如其人 儒家论文,历来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韩愈对此是毫不怀疑的,在他的理论中也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 他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他将道德看作是内在的,而文学则是外在的,有其内必有其外。所以,道德修养在韩愈看来是最最重要的。他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这也是他针对六朝普遍不重视道德修养的批评。 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这里,所谓“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所谓“气盛”,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接近于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的境界,它是作者道德修养的结果。韩愈认为,作者的道德达到“气盛”,发为文章就大小咸宜,无施不可了。 古文运动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局限性,明道充满了道学的意味,创新又走入怪奇的歧途,古文运动走向衰落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古文运动最终步入衰落。韩愈的两个弟子——李翱和皇甫湜, 前者发展了韩愈重视道德的倾向,把儒家的经典比之为“浩乎若江海,高乎若丘山,赫乎若日月,包乎若田地”,把文学看作是宣扬儒家道统的工具,开启了文以载道的道学家文学思想。 后者发展了韩愈在语言上崇险矜奇的文风,他说“文者无他,言之华者也”,他刻意求怪,称“当以出拔为意”,散文创作中新的形式主义的抬头。 二、新乐府运动 汉末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写作乐府诗。如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有《短歌行》《苦寒行》《薤露行》等,这是旧乐府;而唐代杜甫、元结等人,用新题写时事,谓之新乐府,如三吏、三别。中唐新乐府运动,正是在杜甫乐府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可以看作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总结。 一、关于诗歌的目的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明确结论。他在《新乐府序》中也说到:“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可见,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实质,完全是政治功利主义的。 二、关于诗歌的特征 白居易虽然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但是他并不抹杀诗歌的艺术特征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