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铭刻 传承 内核 演变 经: 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化。 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 经:《易》、《诗》、《书》、《礼》、《春秋》 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记:《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四书指:《大学》、《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 主要内容 伦理学:仁义、忠孝 政治学:礼,正名,仁政 认识论:生而知之 方法论:中庸 历史观:信而好古 天命观:知天命畏天命 天命观:畏天命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在:天生德于予HL文不在兹乎KR天丧予YY 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行废命 内:五十知天命 孔子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 存而不论: 未知生焉天死,未事人焉事鬼神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历史 认识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先验与经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结果:我欲仁斯仁至矣,人人皆可以尧舜 方法:学而不厌、实事求是、不耻下问、学无常师、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启不发 方法论: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过犹不及: 认识问题:叩其两端而竭 解决问题:君子和而不同 表现:灵活辩证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目的: 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理性与情感的合一。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 。 鬼神与圣人合一。 外内合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知与行的合一。 《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为宗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 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 时中 中正 中和 2.儒家学说的核心与本质 (1) “仁” 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高频、多元 仁最早写作“|二”,一为阳,二为阴。 人人,上下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仁”的宗旨: 完美理想人格 “仁”的价值: 忠恕,爱,和,礼 “仁”的表现: 内圣外王 “仁”的实践: 求仁由已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本质: 合同 别异 内省 孔子=至圣,曾子=宗圣 子思=述圣,孟子=亚圣 (1)孟子(社会化)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哲学上他继承孔子的天命观,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4)新儒家(科学化) 晚清:严复、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 《大同书》 谭嗣同《仁学》 民国: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 新时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天人,人人,我我,生死  (3)仁政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引申出的仁政和举贤才的主张,突破了宗法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顺应了社会发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