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本研究为安农溪首次应用生物指标鱼类-水土保持学系-国立中兴大学.ppt

本研究为安农溪首次应用生物指标鱼类-水土保持学系-国立中兴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研究为安农溪首次应用生物指标鱼类-水土保持学系-国立中兴大学

以魚類生物指標評估宜蘭縣安農溪公共給水之水質 The Study of Water Quality for Public Water Supply of Annong River in Yilan County by the Fish Biological Indicator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專班 指導教授:林俐玲 博士 研 究 生:黃俊明 日 期:99.7.10 簡報內容 一、摘要 二、前言 研究源起 研究目的 三、文獻回顧 生物指標法之發展歷程 國內生物指標方法之研究 不同水域生物指標的意義 四、研究方法 五、結果與討論 六、結論與建議 七、參考文獻 一、摘要 本研究以魚類為指標生物,除參考國內之相關文獻,以歸納出適合蘭陽溪水系之污染等級判斷魚類物種,並從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實地調查安農溪之魚類分佈,期能藉由生物檢測方式,以瞭解本溪目前污染情形及長期之趨勢,以為爾後公共給水應用之水質及檢測方法的參考,並提出水資源利用及流域管理之建議。 發現本溪之水資源污染情勢,不若一般物化性檢測的結果樂觀,以生物性指標之污染判定,尤以地表水源開發河段的污染程度,相對最為嚴重,其普通程度以上之污染比率高達88.9%,若為公共給水之利用更應抱持審慎態度,而此也刻正顯示積極地流域管理已是刻不容緩。 以公共給水之水源水質保護、維護國人用水安全及健康之角度,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都是值得投資與貫徹的。 二、前言 研究源起 安農溪橫亙於已高度開發為住宅及農業區之三星平原,且長期擔負區 域排水之功能,雖於民國88年改隸為中央管理之河川,而公務部門亦 自民國90年起,對本溪各河段進行水質之監測,然均為物化性參數之分析評估,如今將規畫為公共給水應用,而沿程之家庭及農業廢污水 之排放如昔,並無配套措施之情形下,其水質有趨於惡化之趨勢,而另以有別於一般物化分析的水質探討,是為本研究之主要動機與源起。 二、前言 研究目地 水污染是今日工業進步國家所發生之重大公害 之一,對於國家社會之危害甚大,尤其為自來 水水源之污染,更是能直接威脅數以萬計人民 之健康。 本研究為安農溪首次應用生物指標(魚類)的檢測 方法,除提供另一解讀目前水質現狀之模式外, 並可為追溯其過去長期歷史水質研判之線索,期望本研究之結果能為相關單位,後續措施規劃及管理之參考。 三、文獻回顧(1/6) 生物指標法之發展歷程 1. 水域生態系中的水質、流量、流速、深淺、底質等水文及環境因素,常能影響其間所含生物之物種、個體數量及族群的狀態,同理亦可經由生物 之狀態,以為環境現況反映、歷史水質和古環境追溯之研判參考。 2. 早於1909年有兩位英國學者Kolkwitz and Marsson,便開始研究污水道中的浮游及附著藻類,發現其間的藻類種類與結構特徵,隨污水的氧含量而有差異變化,進而發展出以藻類之物種及結構性徵狀,以為水質狀況反映的生物指標方法。 三、文獻回顧(2/6) 生物指標法之發展歷程 3.美國環保署整合以生物性指標為主的快速生物評估法,簡稱為RBP,現今的美國民間及 學校社團也以此法簡化的快速生物評估,實施河川之健康監測。 4.英國Wright(1995)以生物性指標的觀念,收集其國內700處河川調查資料為參考基礎 ,再以統計分析方式建立英國河川健康評估 與分類法(RIVPACS)。 三、文獻回顧(3/6) 生物指標法之發展歷程 5.澳大利亞參考RIVPACS,亦於1992年推動澳洲河川健康計畫,建立澳洲河川評估系統(AusRivAS)。 6.日本也以相同理念的河川生態監測法做為 學校生物或生態課程題材,所以推廣以生 物評估方法監測河川水質及環境,而將之 發展應用於河川健康狀況評估與分類,早 已是多數先進國家的水資源保育及生態維 護之趨勢。 三、文獻回顧(4/6) 國內生物指標方法之研究 1.王漢泉(1983)著述有「淡水河流域魚類分佈與水質關係之初步研究」其利用魚類之採集紀錄,用以判定淡水河流域之水質狀況及污染分佈情形,提供政府之工程及執法參考。 2.環保署並於1990年出版有「台灣河川污染生物指標─底棲動物類」、「河川底棲手冊」,為政府官方正式推廣生物指標方法之始。 3.趙大衛等人(1992)於高屏溪為微生物、藻類、貝類、水生昆蟲及魚類之調查,以探討本溪污染之生物性指標。 三、文獻回顧(5/6) 國內生物指標方法之研究 4.黃國靖(1996)於花蓮之美崙溪研究水棲昆蟲之生態及生物指標。 5.吳俊立(2000)研究藻類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