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但隶定后的汉字大多数的字形都失去原有象形.DOC

但隶定后的汉字大多数的字形都失去原有象形.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但隶定后的汉字大多数的字形都失去原有象形

利用古文字的認識避免錯別字舉隅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高佑仁 摘要 筆者認為教在教導字形辨正時,若能適時說明古文字的字形結構及其演變脈絡,則學子們往往能更釐清文字間的差異。每一個漢字皆有其來源,古文字多能符合四書的文字規範,分析字形能幫助學子記憶字形的來源,形聲字則能利用形聲結構記憶偏旁的特徵。教師們若在教學中增入古文字的知識,將使學子在辨別形似字時,能夠追本朔源每個漢字的發展,俾使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必然事半功倍,亦能長久不忘。近年來地不愛寶,古文字材料大量出現,從上個世紀的甲骨、金文的出土,一直到近十年戰國文字蓬勃發展,使得我們對於漢字字形的結構、來源、演變都有更清晰的了解,若能利用古文字的知識,則能避免錯別字的使用。本文試圖利用幾個字例來說明,幾點不成熟意見,期盼學者專家不吝批評指正。 壹、前言 文字是人類用以溝通表意的媒介,文字創造之初大多能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但是文字經過隸變、楷化以及各時期的發展變革,現在的楷書僅是抽象的線條符號,絕大多數的漢字已經無法再藉由字形了解本義。在小篆以前,古文字沒有統一的標準寫法,書手們的書寫習慣亦不同,造成一字多形的現象,並且偏旁替換的情形亦十分普遍,是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便積極地進行文字統一的工作。今日社會對於文字的使用更加普遍,若無統一的標準字形,將造成漢字系統的紊論,亦不利國語之推行,有鑒於此,教育部自西元1973年起開始進行國字整理,在1982年頒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4808字與「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6341字,讓國人在書寫時有所遵循。 近年來台灣資訊科技急速發展,非。」。但卻往往無法說明「內」與「入」之關係,而流於死記。 透過古文字材料很容易就能看出「內」與「入」的密切關係,「內」字其實是「入」字所分化,「入」字古文字作(《甲骨文合集》22274)、(大盂鼎)、(毛公鼎)、(元年師兌簋),到了戰國文字則作(曾1正),秦漢文字作(馬王堆.老子甲50) 、(熹平石經)。「內」字甲骨金文作(《甲骨文合集》17561)、(師旂簋)、(鄭大內史叔上匜)、(三年師兌簋),戰國文字作(包.149)、(包.7),比對字形即知「內」字是在「入」字上再添「」旁。在字義的脈絡部份,《說文》:「內,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又云:「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二字於《說文》為互訓結構。「入」字由於構形頗為抽象因此本義尚不明朗,許慎認為是指事字,暫從之。出土材料中,「內」、「入」二字通假的情況很多,例如師望鼎望帥井皇考,虔夙夜出內王命,「出內王命」即「出入王命」,《魏書》:「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出入王命猶言擔任王之股肱,為之忙碌,《上博四˙曹沫之陣》簡1「入見」一詞寫作「內見」,可知古文字「內」常讀作「入」。而「入」讀作「內」者亦多見,如新見宰獸簋銘文云:「奠庸外入,毋敢無聞知」,「外入」即「外內」,虎蓋銘文亦云:「王呼入史」,「入史」即「內史」。古籍中二字通假情況亦十分普遍,此不贅述。 將「內」字誤寫作「」的歷史已經很久,《敦煌俗字譜.入部》、《廣韻.去聲.隊韻》、《集韻.去聲.隊韻》「」,「入」為「人」,《四聲篇海.部》作「」而云:「俗傳皆寫作人字。」《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點畫相等者》云:「內;俗作。」《字彙.首卷.從古》、《正字通.首卷.從古》皆云:「內,俗從人。」,其甲骨文、金文作(《甲骨文合集》24244)、(河670)、(大盂鼎)、(夾作彝壺),字形明顯从大,左右各相持一「人」,在戰國文字中字形作(信陽2.07)、(仰25.19)、(上博二˙容成氏25),秦漢文字作(睡.日甲151)、(馬王堆.天文雜占3.2)、(《說文》小篆),透過上述的字形羅列,可知「夾」字从「大」、从二「人」,二「人」一正一反,字形十分清楚。「入」字古文字寫法上文已有說明,可知「夾」字與「入」無關。將「夾」寫作「」此非今人才有的現象,早在不少字書中即已發現,例如「」為「睫」之古字,《說文》有「」而無「睫」,但在《重訂直音篇,可知這種錯字的產生最晚在明代即已出現。 「夾」字本義乃从「大」夾二「人」,二人夾輔一人,因此字形上从「人」而不从「入」,可說其來有自,自行若書寫作从「入」,反而卻看不出其夾輔之義。 辨「含、吟、貪」 漢字中有一群从「今」之字,例如含、貪、吟、岑、琴等字,在書寫的過程中,由於字形不辨之故,常誤寫作从「令」,例如含字作「」,「貪」字作「」,「吟」作「呤」,「岑」作「」。 其實這些字群所从的「今」旁乃是聲符地位,它們與「今」字的古音都十分接近,《說文》也都指出从「今聲」,雖然經歷了長時間的語音演變,今音已經有些改變,無法再據聲符拼出正確讀音,例如含、貪,但是還是有些相語音之殘留,得比幫助我們,例如吟、岑、琴等字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