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基于中国际数据的研究.doc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基于中国际数据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基于中国际数据的研究

《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 中国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 ——基于省际数据的研究 范爱军 王丽丽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济南 250100) 摘要:文章运用中国大陆30个省市2001-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中国各省市的技术效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以及增长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三大地区的技术效率增长呈显著的收敛趋势。文章认为虽然地区间技术效率的差异正逐步缩小,但现行的效率增长方式却不利于技术效率的良性健康发展,也有碍于经济水平的持续稳步提高,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各地区的效率增长方式。 关键词: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收敛 一、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要素的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指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而效率改善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实际生产点向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也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与投入要素转化比率的提高。以往,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文献大多数都忽视无效率的情况,假设生产在可能性边界上,从而简单地将全要素生产率看作技术进步。对效率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通过经验和印象或者是通过其他变量来代理,而缺乏对效率的直接测度[1]。近来,一些学者Charnes,Cooper和Rhodes[2],Coelli,Rao和Battese[3],Fare,Grosskopf和Norris[4]等开始使用一些数学技术对效率进行测度,并将无效率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展开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可持续性的讨论,随着效率问题逐步为学者们所关注,从技术效率角度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献也渐渐涌现。其中一类文献将技术效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若干影响因素之一,来研究效率改善是否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如郑京海、胡鞍钢(2005)[5]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基础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法对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省际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效率改善的速度明显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2005)[8]从微观机制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1978-2002年间,技术效率一直都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落后地区主要通过区际间贸易、投资以及技术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方式,缩小了与先进地区的效率差异,进而促使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郝睿(2006)[9]采用Kumar and Russell(2002)提出的一个新的分析地区差距的框架,利用中国各省市的数据,将中国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所做的贡献,发现效率改善是唯一使得地区间差距趋于缩小的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收敛作用正逐步缩小。傅晓霞、吴利学(2006)[10]使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技术效率效应在1990-2004年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超过了35%,持续扩大的技术效率差异表明中国地区间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只有少数最为发达的地区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中受益较大。 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对技术效率的研究视角基本停留在技术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而缺乏对技术效率本身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关于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问题,现有研究也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因而,本文继续选取地区差异这一视角,并着重对技术效率本身进行研究,主要采用前沿的DEA方法,利用中国2001-2007年的省际数据,测算并分析中国各地区之间技术效率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时间变化的收敛趋势,以求深入细致的把握中国各地区技术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技术效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益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进行相对有效性和效益评价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众多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有效生产前沿,并对各决策单元与有效生产前沿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或规模有效。 DEA模型可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模型是指在产出固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线性规划问题,而产出导向模型是指在投入固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的线性规划问题。本文采用的是产出导向的DEA模型[11]。 假设个决策单元利用种投入生产种产出,对于第个决策单元,其投入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