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与楚辞的12.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赋与楚辞的12

汉 赋 一、 汉 赋 概 述 赋的本义是铺陈直叙,作为《诗经》的“六义”之一,指的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 形成新的体制。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楚辞、战国纵横之文、先秦史传文学、诗歌),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二)汉赋与楚辞的区别 内容上: 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形式上: (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 (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楚辞少用。 (三)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1、汉赋的形成阶段(汉高祖初年——武帝初年的70多年) (1)骚体赋 :汉初的赋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从楚辞脱胎而来,故名骚体赋,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和楚辞接近。内容上侧重于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在形式上也用“兮”字句,句式整齐,通篇押韵等,接近于诗歌。 代表作家及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2)汉大赋 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七发” 即用七事来启发太子) 2、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200多年) 汉大赋: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是汉赋的主体,其特点代表汉赋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文心雕龙·诠赋》)。 以体物为主。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事物, 及统治者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劝百讽一。篇末一般有一点讽谏内容,大量笔墨用于铺陈渲染。 形式上特点: 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千言以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代表作家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 雄《甘泉赋》、《羽猎赋》,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班 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和张 衡《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3、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 抒情小赋: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映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特点: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形式上篇幅比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小赋同大赋及骚赋的区别:小赋比较接近骚赋,但在内容上也有侧重咏物的,并且多不用楚辞句式,因此与骚赋又有区别。 代表作家作品:张衡《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 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此外还有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嫉邪赋》、祢衡 《鹦鹉赋》等 二、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并成为后世扬雄、班固等赋家模仿的典范。 (二)司马相如简介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7年),字长卿,四川蓬州人,汉代文学家。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后得汉武帝赏识,封中郎将。 《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汉武帝与《子虚赋》《上林赋》 《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司马相如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