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doc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体会。方法:依据有经腹妇产科手术的病史、症状及病灶特征,结合B超、CT等作出明确诊断,针对性地手术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后全部治愈,无一例复发。结论:临床医师要重视经腹妇产科手术的每步操作,加强防范意识,防止异位症的发生。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核除;剖宫取胎术;周期性疼痛;种植学说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166-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致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而与剖宫产相关的术后并发症也不断增多,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1996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5例,其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占总数的10.5%;年龄24~28岁,平均26.6岁;平均妊娠次数2次;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病灶直径为0.5~4.5 cm;其中,单发病灶患者7例,多发病灶患者3例。 1.2 病史 10例均有手术史,均系生育期年龄妇女,其中,6例有剖宫产史,2例有子宫肌瘤核除史,1例有经腹卵巢子宫内膜易位囊肿核除手术史,1例为中期妊娠因剖宫产术后11个月而行剖宫取胎术史。 1.3 临床表现 1.3.1 腹部肿块及特征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均出现疼痛性肿块,其中,9例患者症状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相关性,经期肿块增大,并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局部胀痛或刺痛,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一般在3~7 d后消失,具有典型周期性变化;1例无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 1.3.2 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其发病潜伏期为4个月~5年,平均3.6年;常在术后6个月~2年发病,产后哺乳与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1.3.3 体征在腹壁原切口瘢痕的周围可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1例病灶呈串珠状),质韧或实性,浅蓝色,多有不同程度压痛,肿块直径0.5~4.5 cm,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部分患者月经期表面皮肤呈紫色或有渗血或合并感染,盆腔检查未发现异常。 1.3.4 辅助检查腹部彩色B超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囊壁相对较厚,厚度基本均匀,边缘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血清CA125值1例升高为208 U/ml,余在正常范围。1例行CT检查,1例行穿刺做细胞学检查。 1.3.5手术方法除病灶直径1 cm的患者采用基础麻醉,其余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病灶位于瘢痕上段患者3例,中段4例,下段3例,均行病灶彻底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在切缘距肿块2~3 cm。8例患者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2例累及腹膜、未及腹腔,故开腹切除受累腹膜。术中探查盆腔未发现异常。 1.3.6 病理检查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四周组织纤维化。检查增生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细胞,5例见含铁血黄素沉着。 2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5例术后口服孕三烯酮片半年,其中1例3个月后因肝功异常停药;4例术后口服米非司酮,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22 d,12.5 mg/d,连续3~6个月。患者术后随访1~5年不等,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3.1 病因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任何部位所引起的妇科疾病[3]。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医原性疾病,其原因为:①全层缝合子宫切口,造成子宫内膜的损伤和直接种植机会增多。②腹直肌前鞘的缝合线可能将带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细胞或脱膜细胞直接种植到腹壁切口。③过度擦拭宫腔或钳刮宫腔增加种植机会。④患者产后未哺乳[4]。 3.2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及其肿块质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等的症状体征即可作出诊断,再结合超声检查、CT检查和肿块细胞学检查,来了解肿块的侵润范围及深度和鉴别肿块的性质。 3.3治疗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1 cm的较小病灶药物很难消除。此病与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相比,较易治疗,且疗效确切。 3.4 预防 减少子宫内膜的种植机会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首先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手术医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重视手术操作的熟练细致[5]。其次,为避免和减少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的脱落与种植,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开腹后保护好切口。②胎儿胎盘娩出后,擦拭宫腔的纱布立刻拿开,远离手术台。③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