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释之管见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部分注释不尽如人意,现提出此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应该解释的没有加注 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先行预习,注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有的字词,如果没有工具书,可能教师都不能准确理解。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一般的学生是没有古汉语词典的,他们的预习基本就是靠课本自身,所以在书下注释这一块,有些内容应该考虑补充添加。 必修一《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坐”,高一学生知道“危楼高百尺”的“危”是“高”,但对“危坐”翻译为“端坐,正坐”不甚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披草而坐”的“披”是“分开”之意,意同于“披荆斩棘”的“披”,课本应解释。 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课本中没有注释,其中的“申”为“重复”之意,学生预习时仅借助课本是不能正确翻译的;“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 “发”为“开仓赈民” 之意,较为生僻,理应加注;《滕王阁序》一文注解甚多,但“钟鸣鼎食”未解释,意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奢排场”。这个词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秋声赋》中“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一句书下没有注释,其中的“有”作语气助词,不翻译,可参考现代汉语中沿用至今的“有劳”、“有请”,但学生不知道。 教授必修二《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善于思考的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像诸葛亮这些人要长年拿着把扇子?夏天还能理解,其他不需要的季节呢?在历史上“羽扇”其实是有争论的,亦可加注以开阔学生眼界:魏晋南北朝时人们重清谈,喜欢手持麈尾,清谈因此叫做麈谈。麈是一种大鹿,它的特异之处就是尾巴较长,群鹿同行之时,作为首领的麈鹿就是用它的尾巴来指示群鹿前行的方向。麈尾剪下来加工后,兼有拂尘和扇子的功用,手持麈尾清谈,成了名士的清雅道具。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方有执麈尾的资格,这是士族门阀身份的象征。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中吴主孙权手里拿的是麈尾,喻示了地位;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图中,维摩诘居士手中也是麈尾,表明居士清雅多智的身份。后古人清谈时必执麈尾,相沿成习,为名流雅器,不谈时,亦常执在手。这就与基本只有纳凉功用的“羽扇”产生了本质区别,也能很好地解释按史料记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拿在手中的其实就是麈尾。 二、已经解释的不够完整 课本中有些短语已经给出了翻译,但其中难理解的字没解释,少数句子意译有了,但没有落实到位。 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号呼靡及” 文下注释为“叫天不应,叫地不应”。其中的“靡”是“没有”之意,意同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靡”,最好注出;《谏太宗十思疏》中“见可欲”文下注释为“看见想要的东西”,其中的“可”是“堪,值得”的意思,意同于“勇气可嘉”的“可”,不是学生都知道的;《非攻》一文中的“从而誉之”, 文下注释为“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其中“从而”是古今异义词,“从”是“跟着”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代词“之”,“而”是连词。课本仅解释为“就”,显然简略了。 三、明确解释的值得商榷 注释中有极少几个经反复推敲后发现有待商榷,列举如下: 必修四的《渔夫》中有两处注释,其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中的“汶汶”,文下注释为“玷辱”。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此句中的“察察”,文下注释为“皎洁的样子”。从句子的结构看,“汶汶”的翻译也应与此相对应。课本与教参出现了矛盾之处,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汶汶”解释为“污浊的样子”,所举的例子正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样翻译为“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能诠释得合情合理。而教材所列举的“玷辱”之意,明归有光《答周淀山书》中的“珠摧璧毁,汶汶以没”的“汶汶”一词照此解释恰如其分。其二,“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中的“鼓?”文下注释“鼓?”:敲打船桨。教学参考书上全句的翻译为:“渔夫听完后微笑起来,敲打着船桨边走边唱……”,也是同样的意思。这里有些令人费解:渔夫的“走”应是驾船离开之意,敲打船桨的同时难道在驾船?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鼓” 解释为“敲击,振动”, 所举的例子同样是“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乍一看,课本应该是对的;再查找了一些关于“鼓?”的古文,《晋书“中兴二十三载,余忝守衡南,鼓?三江,路次巴陵”。唐杜甫《幽人》诗:“洪涛隐笑语,鼓?蓬莱池”。清魏子安《花月痕》第四八回:“陆兵纵马,水师鼓?”。如果都解释为“敲打船桨”,显然有失偏颇,其他资料解释为:“鼓?”,亦作“ 鼓? ”,划桨,谓泛舟。这样原句翻译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