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书如扫尘有感
“校书如扫尘”有感
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赵文友
近来校点古籍,颇感繁琐。偶读《梦溪笔谈》,见卷二十五《杂志二》有 “校书如扫尘”
语,顿觉此真乃知味人语。考此语似源于宋绶,宋绶(991—1040年),宋代赵州平棘(今
河北赵县)人,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卒谥宣献。其子敏求,字次道,官至龙图阁直学
士。宋朱弁《曲洧旧闻》:“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居春明坊时,
1
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魏了翁《遂初堂书目跋》云:“宋宣献兼有
2
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元符中荡为烟矣。”清末长沙王礼培藏书处曰“扫
尘斋”,即当出於此。
古书经过传抄、刊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脱、讹、衍、倒,所以校勘古籍为历代学者所
看重。但校勘古籍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严谨踏实的作风,更需具有扎实广博的学识。古人对
此认识深刻,颜之推曾说:“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
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话虽说得有些过分,却也道出校勘古籍之难。综观古人刻书,其3
自序中颇多自谦之辞,如“才虑短浅,智识浅薄”,“讹误之处,以待方家指正”等,可见
著书刻书何其谨慎。朱彝尊为清初大学者,著述颇多,刻书亦多,且亲自校勘。叶德辉《书
林清话》引清人蔡澄《鸡窗丛话》云:“竹垞凡刻书,写样本亲自校两遍,刻后校三遍。其
《明诗综》刻于晚年,刻后自校两遍,精神不贯。乃分于各家书房中,或师或弟子,能校出
一讹字者送百钱,然终不免有讹字。《曝书亭集》中亦不免,且有俗体,可知校订断非易事
也。” 4
校书虽难,但对真正的校勘家而言,未尝不是乐事。北魏邢子才有句校书名言:日思误
书,更是一适。颇为校书者所认可,清代校雠学家顾广圻就根据这句话,把自己的书斋名定
为“思适斋”。清代学者卢文弨性喜校勘,遇有书籍过手,都要细加丹黄,“嗜之至老愈笃,
自笑如猩猩之见酒”,祁寒酷暑不稍间。藏书家黄丕烈在《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四里说:
“余好古书,无则必求其有,有则必求其本之异,为之手校;校则必求其本之善,而一再校
之,此余所好在是也。”此外,如朱彝尊、何焯、丁杰、鲍廷博、孙星衍、阮元、吴骞、陈
1 朱弁《曲洧旧闻》(知不足斋丛书本),卷4。
2 尤袤《遂初堂书目跋》(丛书集成初编本)。
3《颜氏家训·勉学》篇。
4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
57
鳣、钱泰吉、莫友芝等诸校雠家,无一不是埋头窗下,手自铅黄,穷年累月校书而乐此不疲。
我们应当感谢这些细心䌷绎,反复勘对,穷毕生之力,孜孜矻矻地做着校雠工作的人,正是
因为他们辛勤校雠,错谬得以纠正,善本得以重生,不但成就自身之乐,更能传绪经典、嘉
惠后学。
近年来,阅读新整理出版的书籍,屡见错漏。虽说无错不成书,但心中却难以释然。我
认为“校书如扫尘”,关键是要表明对待校勘的态度。任何一个出版社所出的图书,由于种
种原因,绝不会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只是一个错误多少的问题,在这点上,校书名家顾广
圻亦难免疏忽之处。现如今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概莫能外。学界有那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引用古籍,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两家出版社所出的为好,因为相对来说,中华、上古在校
勘方面更严谨一些。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完全没有错误,至少错字是
难以避免的,故古人才有“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的慨叹。但我们应当将错误造成
的影响降至最低,至少不应当出现相对低级的错谬,这才是我们校勘古籍的一种正确态度。
古籍的点校和整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需要世世代代接续不断去完成。
宋代诗人朱翌有《题校书图》一诗,言校书颇有韵味,姑附于此,与同好共赏:5
题校书图
宋·朱翌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