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栽培技术.docVIP

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栽培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栽培技术

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栽培技术   作者:李华卫 袁孝芬 赵志敏   摘要阐述了以蚕桑生产下脚料桑木屑、蚕沙为原料栽培珍稀菇的技术要点,以期为蚕桑生产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效益。   关键词蚕桑下脚料;珍稀菇;栽培技术      1原料配制   1.1配方   珍稀菇的栽培,其原料及配方主要要考虑碳素和氮素的含量及二者之间的比例[1]。一般来讲,营养丰富的原料可适当少加辅料;含氮素少的原料可适当多加麸皮。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采用的配方如下:桑木屑40%,棉籽皮30%,蚕沙30%,麸皮15%,石灰3%,磷酸二氢钾2%,水60%,pH值9~10。   1.2配制方法   1.2.1搅拌(粗拌)。将桑木屑、棉籽壳、蚕沙石灰先干拌1次(按以上3种数量的2%),再次用清水湿拌,打洞(透气用,1 m长1个洞),盖好薄膜、草帘进行堆置发酵,每天分上、下午用棒状温度计测出料堆温度,从料堆温升至60 ℃时(最低50 ℃)计时间,维持24 h,进行翻料。   1.2.2翻料。当料堆温度维持60 ℃左右24 h,立即进行翻堆,将表层料、底层料与内层料进行对调翻堆,再堆好,盖好薄膜、草帘,测好料温,继续堆置发酵,当料温升至50~60 ℃时再维持24 h后,即可使用。一般经过4~5 d发酵后进入精拌。   1.2.3调试装袋。将麸皮、磷酸二氢钾等辅料,称好先进行干拌,再加清水湿拌后,与上述经过发酵的桑木屑、棉籽壳先湿拌,再用拌料机进行精拌把含水量调至60%,用1%石灰将pH值调至9~10,最后装袋。   2装袋与灭菌   2.1装袋   栽培珍稀菇最常用的塑料袋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规格为:22 cm×34 cm×0.04 cm。装袋时先将一头绑死,再用手工或装袋机进行装料,装料时要做到松紧适度并避免塑料破口,每袋装干料量为0.45 kg,最后用塑料绳绑好另一端,放置在塑料筐中,根据筐子的大小放置包数,然后再排放在灭菌架上。   2.2灭菌   采用的是常压灭菌,利用常压小锅炉产生蒸汽[2]。用常压小锅炉灭菌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灭菌房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袋的塑料筐(聚丙烯)或铁筐一层一层摆好,一般1次可灭菌3 000~5 000袋。这时常压小锅炉可开始生火加温,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通气管输入密封的灭菌房。大约3~5 h房内温度达到100 ℃以上时,开始计时灭菌12~15 h。   3接种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接种的方法可分为接种箱接种、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接种箱接种是一家一户最常用的接种方法,特别是新的栽培户宜用此法。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是有条件的菇场规模化生产常用的方法。该文采用的是接种室接种。   3.1接种室处理   接种室必须清洁无菌,在接种前把接种室打扫干净,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接种室设备(日常灯、紫外线灯、空调等)要齐全。   3.2菌种挑选与处理   菌种在使用前一定要有专人进行一次挑选。选好的菌种使用前用0.01%高锰酸钾水洗去菌种表面灰尘,并进行消毒处理。   3.3接种   消毒完毕后可马上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人员需双手进行冲洗及消毒。每瓶菌种接30袋左右,可两头接种,要套上颈圈,盖上无菌纸,用橡皮筋扎紧。   4发菌管理   将接好种的菌袋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塑料大棚进行发菌管理[3]。不管是发菌室还是塑料大棚,都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适温。菌袋排放方式主要根据气温变化而改变,特别是高温季节(7—9月),严防烧菌,减少污染。菌袋排放要少层,留空隙加隔垫物,尽量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发菌环境。低温季节(12—3月),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特别要发挥料温升高的作用。菌袋排放适当多层,注意保温。   菌袋的发菌管理主要是人为创造一些适合珍稀菇菌丝生长的条件。温度控制在20~25 ℃,温度过低菌丝生长慢,影响出菇时间;温度高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的质量差,影响产量。发菌的湿度越低越好,在整个发菌过程中不能喷水。珍稀菇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线阳光。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进行通风换气,一般发菌18~20 d可发满袋,在培养5~7 d后菌袋生理成熟,吐黄水即可开袋出菇。发菌室要严格控制好室内湿度和温度,要保持通风、凉爽、空气新鲜。    5出菇管理   珍稀菇的出菇管理,对其质量和品质影响较大[4]。我国南方出菇方式多采用地上1层或床架多层一头向上出菇,出菇方法也常采用“原基再生法”。我国北方地区出菇方式多采用半地下塑料大棚立体墙式两头横向出菇。出菇方法多采用直接出菇法。具体出菇管理如下:   5.1催菇   当菌袋菌丝长满后约1周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首先拉动袋口,使袋膜离开料面,以利增氧催蕾。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