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及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及防治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及防治   作者:洪恩众 许志刚 周新锋   摘要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传染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措施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即柞蚕脓病,俗称柞蚕的半蜕皮、水眠子、嫩起子、黄烂病、油烂茧和里倒山等,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散布广,我国各柞蚕产区和世界上饲养柞蚕的国家都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可高达40%;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起的一种柞蚕病害。这种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dae),杆状病毒属A亚组(Baculovirius A),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60~170)nm×350nm,最外层是蛋白质及脂类组成的囊膜,内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衣壳内是髓核,衣壳和髓核构成核衣壳,每个囊膜内包裹着1~4个核衣壳[1]。病毒的核酸为双链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约有130kb,具有感染性,可以复制、增殖,而病毒的蛋白质无致病能力。病毒粒子的一端有一个突起,是病毒侵染时的吸附装置。蚕体受N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形成一种特异的产物,称为多角体,其内包埋着许多病毒粒子。多角体的大小不一,一般为0.7~10.0μm。多角体的大小因蚕的发育时期、寄生组织以及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多角体的形状有三角形四面体、四角形六面体及不规则体。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光滑致密,不成熟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凹凸不平,裂解中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瓦棱状或有纵横的饰纹。多角体蛋白本身无致病能力,但包埋在多角体里的病毒可借多角体的保护,抵抗恶劣环境而长期保持致病能力。      2传染途径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角体态病毒和没有包埋到多角体中的裸露病毒都可以引起多角体病的发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有2种传染途径,一是食下传染。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附着在卵面或柞叶上,被蚕食下后,多角体在蚕的中肠内经碱性中肠液溶解,其内的病毒粒子释放出来,有的脱去囊膜,核衣壳进入中肠细胞,髓核再进入细胞核内,病毒核酸进行复制,但较少形成多角体态病毒。有的病毒粒子可以通过中肠细胞间隙进入体腔内,随血淋巴循环而侵入血细胞、脂肪体细胞、气管上皮细胞、体壁真皮细胞等,并在细胞核内增殖,继而形成多角体;这些多角体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细胞核也随之变大,直到充满了多角体,最后细胞核和整个细胞被多角体胀破[2]。经口食下传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二是创伤传染。裸露病毒可以通过收蚁、移蚕等操作不慎造成的伤口而进入蚕体内,引起发病。    3发病症状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蛾期,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蛾期、卵期发生该病。一是蚕期发病症状。1龄期发生核型多角体病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在2龄至营茧前发生,特别是在老眠前后及营茧前。该病的共同表现为蚕体全身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当蚁蚕孵化时啃食附着病毒的卵壳,1龄眠中即可出现身体肿胀、眠起蜕不下表皮的不蜕皮蚕,有的仅蜕下1/2旧表皮,新表皮暗淡不新鲜,呈半蜕皮蚕。水眠子多在3龄眠中或眠起时发生,病蚕体壁柔软,体节肿胀。随着病势的发展,病蚕常用尾足或腹足抱住柞树枝条,头部下垂,体壁溃烂,流出脓汁而死。嫩起子病蚕眠起蜕皮后,体壁柔软、不硬化,体色发暗,体腔内血淋巴和水分增多,体节肿胀,有时尾部的三角板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体壁破裂,流出脓汁而死。黄烂病多发生在3~5龄,发病初期病蚕体色比正常蚕稍淡,皮下组织及脂肪体开始溃烂,透过体壁看似豆腐脑状,呈混浊状态,随病势加重,皮下组织溃烂更加明显,最后体壁破裂、流脓而死。老虎病多在5龄盛食期到营茧前发生。初期病变体节肿胀,背部疣状突起和气门下线疣状突起部位可见灰色、褐色的小斑点,由小变大,形成褐色病斑,形如老虎斑状,俗称“老虎病”。天气炎热时,病势进展较快,稍经触动,病斑处破裂,流出脓汁而死。里倒山感病幼虫在营茧前看不出明显的病状,有的可吐少量丝营薄皮茧,有的在吐丝过程中死亡,死后尸体迅速溃烂,脓汁污染茧壳成黑褐色,称为“里倒山”、“油烂茧”。二是蛹期发病症状。病蛹体色灰暗,颅顶板变成灰褐色或黑灰色,蛹皮无光泽,稍经触动即破,流出脓汁,浸透茧层,成为油烂茧。有的病蛹在茧壳内慢慢阴干,整个茧变得很轻,而成为“空瓤茧”。      4防治措施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以卵面和环境消毒为主进行综合防治。一是培育抗病品种,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