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PDF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

2015 年 第 60 卷 第 12 期: 1132 ~ 1143 《中国科学》杂志社 论 文 SCIENCE CHINA PRESS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 “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 ①* ①② ② ③ ①② ① 徐祥德 , 王寅钧 , 赵天良 , 程兴宏 , 孟莹莹 , 丁国安 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4; ③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北京 100081 * 联系人, E-mail: xuxd@ 2014-06-13 收稿, 2014-10-10 接受, 2015-03-24 网络版发表 财政部公益性行业( 气象) 科研专项(GYHY201406001) 、环保公益性行业( 气象) 科研专项(201509001, 201409027) 、科技支撑计划 (S2014BAC22B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摘要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 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 关键词 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 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 大地形 因素之一; 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 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为霾日数低频区, 但近10年 霾 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剧, 中国东部霾高发时段由冬季延伸至春、秋、夏季,其呈现出大气环 气候调节 逆温盖 境恶化的“ 强信号”特征. 虽然中国区域霾日数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污染源排放程度, 值得 年代际变化 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 90年代中国区域CO2排放强度加大, 但中国东部霾日频数年际变化却表 现出波动型相对“平稳”缓升特征, 此阶段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出现了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 “上冷下暖” 的“不稳定”状态, 其有利于中国东部大气扩散或对流; 而近10年阶段中国东部出现 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排放同步加剧异常变化, 2001~2012年期间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则呈“上暖 下冷”类似“逆温盖” ,即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出现年代际“逆转”趋势, 此大气温度垂直结构年 代际特征可能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 引发了中国东部大范围霾天气变异现象. 近年来, 随着工业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加剧, 人们 气溶胶使环境恶化, 其时间长、分布广、影响范围大, 十分关注气溶胶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问题, 与人为 还可对区域气候造成一定影响, 但同样霾也可受到 气溶胶相关的“变异”云现象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焦 气象条件及其环流背景的调制[4]. 尤其对于城市霾的 点. 印度洋试验(INDOEX) 的科学家所提出的“亚洲 影响越来越受到政府与公众的关注. 我国的大气污 棕色云”这一名词, 它被用来描述1~3月间出现在南 染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点源污染发展到90年代的 亚地区、热带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上空的“棕 城市污染, 21世纪开始演变为区域性、复合性大气污 色霾”[1,2]. 这种霾已经被新闻界称作“ 地毯似的污 染[5].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导致大量的污染物集 染”, 这种污染决不是只在亚洲地区, 也出现在北美、 中排放到大气中, 从能源消费来看, 2000~2010年仅 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