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公共图书馆研究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公共图书馆研究院

《伪古文尚书》铁定论质疑 朱建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要]东晋梅赜传下的《古文尚书》里被清朝学者阎若璩阎若璩“由根底而之枝节”辨伪方法之疑;阎若璩阎若璩 所谓《伪古文尚书》,是清朝学者阎若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据之言,立不可败阎若璩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杨善群《辨伪学的歧途――评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 伏生所传29篇,是用汉代的文字写的,因此叫做《今文尚书》。这是《尚书》的所谓第二个本子。伏生口授《尚书》,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在汉武帝时立于国学,一直传到东汉末年,都得到国家的承认。晋代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族刘聪攻入洛阳,虏去晋怀帝,社会大乱,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民间也没有人学习它,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就这样终于失传了。 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住宅以造新殿时,又发现一部壁藏《尚书》,它是用古代文字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即孔子后裔孔安国得到并写成隶书献朝廷者,所以又称隶古定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部《古文尚书》与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经文相比,不同的地方有四:一、多16篇,二、脱字数十,三、异文700多,四、都是古文字写的。这是《尚书》的所谓第3个本子。其多出的16篇,孔安国没有说解。东汉时贾逵替它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作注,也只解释29篇,其馀各篇没有师说,所以也没有流传下来。 据载,《古文尚书》只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爱好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于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才得到国家的承认。由此引起了一场历史上著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论。可是历时不久,由于今文经学派势力强大,集体反对,到东汉初年终被取消。《古文尚书》虽未立于国学,但影响大,学习的人多,在学界渐得优势。在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的提倡下,《古文尚书》盛行起来。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失传,剩下来的就只有这部孔壁《古文尚书》了。南北朝仍然盛行。到了唐代,它又被梅賾所献《古文尚书》压倒,竟至失传。[3]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賾(梅颐)向元帝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据梅赜说,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梅赜没有说明郑冲怎样得到它的。这部书共有58篇,其中34篇篇名同当时流行的郑注本篇名。这是《尚书》的所谓第4个版本。宋代朱熹等陆续怀疑这本《古文尚书》,清代阎若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据《正义》所载郑玄《书序》注,谓马郑所传与孔《传》篇目不符,其说最确,至谓马郑注本亡於永嘉之乱,则殊不然。考二家之本,《隋志》尚皆著录,称所注凡二十九篇。《经典释文》备引之,亦止二十九篇。盖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与伏生数合,非别有一本注孔氏书也。 既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把《书》删定为100篇,为什么阎阎若璩“由根底而之枝节”辨伪方法之疑 清代学者阎若璩写《古文尚书疏证》把梅赜本多出的25篇“铁”定为《伪书》,用了一个著名的研究方法,叫“由根底而之枝节”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国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刘知几之流,亦以《尚书》一家列之《史通》,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鷟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说他“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2010年《档案学通讯》曾发表袁玮《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辨伪成就试论》一文,说:孔传《古文尚书》是历来证伪对象中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经《古文尚书疏证》定案为“伪书”。这是档案辨伪学上的头等大事,是非常成功的“证伪案例”。他被学界尊崇为清代考据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而阎若璩的这种‘由根底而之枝节’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先论定某种结论,然后以之做为原则去检验勘正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并以之做为伪造的证据。若‘根底’一旦确定后,而其他工作就显得有据可依且轻而易举。”[4]说阎若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了东晋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