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铁路与民俗文化的嬗变探究——以山西地区为例.docVIP

正太铁路与民俗文化的嬗变探究——以山西地区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太铁路与民俗文化的嬗变探究——以山西地区为例.doc

  正太铁路与民俗文化的嬗变探究——以山西地区为例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民俗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民俗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等等。民俗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民俗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近代的中国伴随着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洋货的进入,西方的风俗和生活方式也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和生活,受其影响人们也开始自觉不自觉的改变着自己传统的生活习俗。对于近代中国传统民俗的这种变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近代中国铁路的输送和传播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一、民俗心理的变化   民俗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先从少数人做起,然后才逐渐被周围人所认可,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近代山西人们对于正太铁路的修筑也是有一个从排斥到欢迎的过程。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清政府决定修筑正太铁路。但是,由于传统的保守心理,在山西修筑铁路遭到了反对,都察院左都御使裕德代奏曰:铁路在他省为筹国之计,在山西则为朝廷之大害山西附近神京,表里山河,险阻足恃闭关而守,实朝廷之外府。他还认为,铁路通车,传统的车马行店,肩挑负贩,皆无所用。人民无法谋生,容易惹事生端,引起社会动荡。至于一般的士绅,许多人谈及铁路,更是无不痛心疾首,加以反对。山西巡抚毓贤在奏折中也说:晋省山多田少,地瘠民贫,山旁之坡路,悉数耕种,穴居野处,赖此为衣食之资。苦铁路一开,必于其田庐坟墓有碍,在懦弱者故能隐忍,在豪强者势必不甘,必致激成事端。由此可见,当时从上到下很多人是不接受铁路的。   然而铁路的优势毕竟不是车马、骆驼、肩挑负贩所能及的,人们逐渐看到了铁路的积极效应,开始欢迎铁路、盼望铁路。如岑春暄在光绪二十八年奏折中写道:晋省僻居西北,少水多山,汾沁诸川,不通舟揖,内地车路所达,惟由太原东至平定,西至永济,北至天镇归化,其余皆驮脚所历、担夫所涉、运路艰阻百倍。东南灾歉偶告,全无济术。购米邻疆,一石之费动至数石。丁戊之旱,庚辛之灾,死亡之重,耗努之多,青由于此是无铁路则办贩难。贩货吴楚,水陆挽载,脚价之贵,十倍于本。商贾秘迁,畏而裹足。本省煤铁之良,亦皆等诸弃品。客货不人,土货不出,是无铁路则通商难兴修由正定柳林铺至太原铁路。此救晋省转运艰阻之苦,即所以立富强之基而通西北各睡之干轨也臣自调任以后,熟察晋省瘩弱之源与风气窒塞之故,断非函开铁路不可。事实证明,正太铁路的修筑也确实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山西与外界的交流。正太铁路于1907 年开始通车运营,而从1909 年到1921 年间,正太铁路的载客量增加了将近1 倍,运货量也提高了4 倍。   在传统的华北乡村,乡民的生活方式以年、月、日为时间单位,不要求精确计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已节奏慢、低效率进行。但是近代铁路的出现,精确和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因为铁路是按钟点发车的,错过了时间便赶不上火车。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人们遵守时间,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二、生活习俗的变迁   正太铁路通车后,不但使山西货物外运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外来货物进入山西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外来货物进入山西的以洋货居多,如作为山西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的榆次,其进口货物多为消费品,而以(洋)杂货占第一位,布疋(匹)占第二位,再次如糖、煤油、汽油、肥皂、火柴随着洋货不断进入山西,最先接触到这些物品的铁路沿线城镇,人们有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服饰方面,主要是衣料的变化。正太铁路通车前人们的衣服以布皆出自家,但正太铁路通车后随着洋布的进入,其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正太铁路沿线上的寿阳县在正太铁路通车前,人们都穿的是手工纺织的粗布,但是伴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正太铁路的建成,洋布开始大量进入寿阳,市面上的洋布越来越多,穿洋布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人们平时穿的袜子也由布袜改成针织袜子。   在行的方面,正太铁路修筑前山西人出行大多骑驴、马、骡、骆驼,富贵人家还乘轿。这些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慢,这是与人们缓慢的生活节奏相适应的。随着近代铁路进入人们的视野,铁路运载能力的强大,以及其快速和方便的优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选择铁路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如清宣统元年(1909 年),正太铁路全线发送旅客的人数19.8万人,到民国二年(1913 年)就已增至25.8 万人。   二、商贸习俗的改变   铁路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的商贸习俗。首先是商品运输方式的改变。铁路运输的优势就在于其运量大、速度快、费用低,所以其一经出现商人们便开始竞相采用铁路来运输自己的货物,以为获取更大的利润。拿山西省的棉花输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