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诗上·20年代诗歌徐志摩.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诗上·20年代诗歌徐志摩

* 《女神之地方色彩》中,闻一多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女神》的几点不足。其一就是《女神》如同其他一些诗歌一样过于欧化。他指出,“《女神》不独形式十分欧化,而且精神也十分欧化的了”。 而《女神》之所以会有这方面的缺陷,原因有二:其一,作者所处的环境——指日本,是欧化的;其二,“《女神》之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之隔膜”。针对第二点,闻一多认为郭沫若对中国文化并不认同,“《女神》的作者既这样富于西方的激动的精神,他对于东方的恬静的美当然不大能领略。” * 1932年2月6日,林在给胡适的信上说,她与徐“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以羞惭”,她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或为造成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 * “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茅盾《徐志摩论》) * “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为文人。”这是一个朋友给我的评语。煞风景,当然,我的幽默不容我不承认他这来真的辣入骨髓的看透了我。(陈从周编《徐志摩年谱》P54) “他没有闻(一多)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 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 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 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 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 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 “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 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 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 —“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陈旭光) *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麽呢?这就只有很少很少一点儿。”(茅盾)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