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pdf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3, 367−384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0367 * 1 2 (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广州 510665) (2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广州 510631) 在潜藏式与矛盾式两类问题发现情境中 , 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 问题发现能力高与低的大学生各 20 名为被试, 探讨大学生在问题发现总体和 4 个兴趣区中的眼动特征及其与发现问题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 系。研究表明:(1)不同能力大学生在不同情境及其兴趣区中的问题发现差异 , 能够体现在眼动指标上。回 视是反映问题发现能力的敏感指标。回视次数和发现问题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正相关, 以及在高能力组学生上 的优势, 体现了信息的联系和整合性加工在问题发现中具有积极意义。(2)潜藏式问题发现中 , 个体平均注视 时间更长, 反映其认知加工难度更大。在提供重要信息的区域, 被试会投入更多精力, 表现为在注视时间、 注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大小等指标的上升。(3)眼睛注视区域与发现问题区域间存在对应关系, 显示出“眼随心 动”现象。在问题发现的最初和最终阶段, 被试都会出现跨区信息搜寻行为 , 分别代表了对问题线索的寻找 和最后的检查评估。高能力被试在每个稳定注视阶段的注视时间更短, 这种信息转换的灵活性体现出其信息 加工上的优势。动态眼动轨迹分析揭示了单个静态指标难以反映的新特点。 问题发现; 兴趣区 ; 眼动; 问题情境; 眼动轨迹 B842 1 引言 胡卫平, 2005; 肖浩宇, 张庆林, 史慧颖 , 2006; 李 明昆, 洪振方 , 2011) 、评价方法(Ramirez, 2002; 当个体觉察到现有的某一状态与预想的目标 Norton-Meier, Hand, Hockenberry, Wisw, 2008) 、 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但却不知如何消除这种差距时 , 相关关系(Colbert, Olson, Clough, 2007; Liu, Hu, 他就有了问题(Hayes, 1981) 。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 Adey, Cheng, Zhang, 2013)及实践应用(Gautier 一个已清晰呈现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与事 Solomon, 2005; Hofstein, Navon, Kipnis, Mamlok- 件, 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第一步(Csikszentmihalyi Naaman, 2005)等方面, 考察问题发现内部认知加工 Getzels, 1970), 其认知实质是为不理想的起始状 过程, 揭示问题发现认知机制与规律的研究较少。 态设置相对理想的目标状态的过程(陈丽君, 郑雪 , 在问题发现研究中, 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 2009) 。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 问题发现能 测评和记录问题发现过程及其结果。已有研究对问 力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Einstein 题发现过程的记录 , 主要采用了外部行为观察( 陈 Infeld,1938) 。 家富 , 1998; 杨千慧 , 2002) 、纸笔测验(Carson 许多学者都尝试对问题发现过程进行观测和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