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苏公探案全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宋苏公探案全集

第一卷《小镇疑案》 第一章 村妇之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桥;赤壁怀古》 这阙词是大宋一个名唤苏轼的名儒所作。这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人氏,自小天资绝妙,过目成诵,乃人中骐骥,有通今博古之学、经天纬地之才。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亦是当世名家,世称“三苏”。嘉佑二年四月八日,苏轼一举而中。文坛泰斗欧阳修见得苏轼文章,惊诧不已,叹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恐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矣。”此时刻,苏轼才二十岁。 话说大宋神宗天子在位,拜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为宰相,此人也是一代奇才,博闻强记、殚见洽闻,目过十行、书穷万卷,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王安石入仕以来,兴利除弊,颇有声望,后经韩魏公举荐,升为扬州知府。神宗年间,拜为宰相,封荆国公。上至天子,下及百姓,无不称其贤,以为昆山片玉、伊周再生。惟有同朝文臣苏洵不以为然,作《辨奸论》讽之:“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镜。”王安石闻之,很是不快,但其素来重才,以苏轼为槃槃大才,世间罕见,有意委以重任。不想苏轼为人孤傲,对王安石新法颇有微词。王半山暗闻,遂恶之,便在天子面前贬论苏轼不是。宋神宗深信不疑,苏轼无奈,只得请求外任。苏轼外任多年,颇有作为,深受各州府百姓爱戴。往来各州府间,苏轼游览名山大川,了解民俗风情,留下颇多绝妙诗赋及传奇故事。 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调任湖州,赴任路上,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意气奋发,早已忘却朝中瓜葛。不一日,苏轼一行入得湖州地境。那湖州之地,乃在太湖之滨,三国吴时为吴兴郡治,盛产蚕茧、水稻、鲜鱼、湖羊、丝绸、湖笔、绫绢、羽毛扇等;又风光旖旎,??清水秀,林寒涧肃、民风淳朴、含哺鼓腹,虽不如京城繁华昌盛,却别有江南水乡情趣。 这一日,落日临西,道上走客行色匆匆。苏轼立于道旁,但见前方炊烟渐起,薄雾缭绕,其中约莫七八十户茅屋瓦舍,显然是一江南小镇。遂命管家苏仁前往打探,找寻一家客栈,以便驻足歇息。那苏仁之父自小长在苏家,自眉州至京城,为老苏家主持里外,深受苏老泉注重,后娶老夫人贴身丫鬟为妻,生下一子,苏洵为其取名苏仁。苏仁自小在苏家长大,整日与苏氏兄妹做伴,也读些书识些字,加之头脑思聪,勤劳任怨,深为苏家老少男女亲近,以为家中弟兄。苏仁年少在眉州之时,曾受山寺一老僧点拨,学得些拳脚功夫,耍得刀剑棍棒,尤其练得一手奇门兵刃,唤作分水娥眉刺,前后三十六式,式式凶险,兀自厉害。苏轼深喜之,遂带在左右,作为长班。 不多时,苏仁回来禀报,只道是那小镇上有一家福来客栈,尚余四五间空房。苏轼令他头前引路。车马到得福来客栈,店主笑脸相迎,招呼小二牵马入厩,暗中打量家眷、匣箱,知是官宦人家,更是殷勤相待,笑引苏轼入得屋来。苏轼注视四下,虽是村野小镇,茅茨土阶,却也干净整洁,四张木桌,十余把杉木椅。店主轻拂椅面,招呼众客歇坐。苏仁端水过来,侍侯老爷夫人。店主很是歉意,道这本是店小二之事,何劳客官。苏仁道:“不妨,不妨。敢问店家,此去湖州府城尚有多远?”店主回答,有四五十余里,明日一早起程,遮莫二三个时辰可达。苏仁道谢。 苏轼洗脸罢,询问店主当地民风民情。店主一一回答。原来此地唤作钱家庄,庄民多以养蚕纺丝为生,本是钱姓宗族居住,因为驿道自小镇而过,南来北往,日渐繁荣,亦多了不少外姓人家。出庄镇往西,约三里之遥,有一白马湖,满堤杨柳,别有风光。苏轼微点额首。夫人王氏知苏轼有游湖之意,但见天色已暮,加之车马劳顿,身心疲惫,便道:“老爷不如暂且歇息,待明晨早起,令苏仁随往。曦日初升,湖光荡漾,清风拂面,万千柳条,岂不更妙。”苏轼心领神会,捻须而笑,道:“夫人之言极是。”是夜,众人早早睡下。苏仁陪伴一旁,终因身乏心劳,迷糊间靠在椅上,安然入睡。唯苏轼秉烛夜读,直至子时方上床歇息。 次日一早,苏轼梳洗完毕,唤上苏仁,出了客栈。那庄镇虽小,却也喧哗热闹,镇街当中一条青石板路,两旁店铺人家陆续开门。沿街小贩叫卖之声不绝,抑扬顿挫,此起彼伏。苏轼沿街而行,兴趣盎然。出了街头,道分两支,一前一右,前行半里地,但见不远处山坡下围有众多村民,交头窃语,不知甚事。不时有村民飞奔而去。苏仁拉住一名村民,打听道:“这位大哥,如此匆匆,不知前方发生甚么事端?”那村民立住脚步,上下打量苏仁,道:“闻听死了一人。”苏轼诧异道:“死者何人?何故丧命?”那村民望了一眼苏轼,不再多言,飞奔而去。苏仁道:“老爷,不如我等也去看他则个。” 苏轼抬步往前,苏仁紧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