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士人出处观念的演变
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士人出处观念的演变
2008年3月
第28卷第2期
合肥师范学院
JournalofHefeiTeachersCollege
Mar.2008
V01.26No.2
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士人出处观念的演变
陈怀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出处矛盾是古代士人面临的基本问题.从先秦到南北朝,出处矛盾日益尖锐,士人对出处问题的思考也日趋深
入.随着大隐思想的出现,出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出处问题对士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思想具有深刻影响,由此又对中国美
学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出处;东方朔;大隐;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73(2008)02—0064—06
出即出仕,处即退隐.作为古代士人面临的基
本问题,出处矛盾对于古代士人的思想,文化具有深
刻影响.从先秦开始,士人们即开始尝试解决出处
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隐
说的出现,士人在出处之间获得了一种相对平衡.
大隐思想对于古代士人的心态具有重要影响,由此
又影响到士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
,出处问题的提出
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层.
余英时先生在《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
的原始形态》一文中将士人的基本特征总结为四
点,[13142前三点是强调士志于道,道的内容是
安排人间秩序,但道并没有实际的约束力,真正
能够安排人间秩序的是君主政权,此即势.道
与势是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关系.所谓
依赖,指士人之道必须通过君主政治得以实现,君
主政治之势必须通过士人得以运转;所谓对立,指
士人之道则必然要威胁,冲击君主之势,君主之
势必然要压制士人之道.虽然士人大多相信
道尊于势,但在实际上,相对于君主专制之势
的强大与残酷,道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因此,士人
于出处辞受之际十分注意口.
出处问题最初由先秦诸子提出,儒道两家虽有
诸多不同,但都重视处.(学界对此已有详细论
述,兹不赘论.)经过儒道两家的深入探讨,出处问题
在先秦即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孟子说:古之
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段话在
后世具有深远而广泛之影响,后世大多改兼善为
兼济.张仲谋先生的概括颇具代表性:这种处世
模式,以出与处(仕与隐)为基本命题,以兼济为最高
理想,以保身为最低限度.它既强调了士人的社会
责任,也照顾到保全自我与人格独立的低层次需要.
……
因此千百年来,尽管时移世异,这个人生的基本
模式一直没有变.,,~z36z
二,东方朔对出处问题的思考
随着秦汉统一政权的建立,一方面,君主之势
逐渐发展为强大而严密的统治体系,士人之道的
独立地位受到压制,士人除了投身庙堂,很难有其他
选择;另一方面,汉代的盛世气象感染,鼓舞了士人,
大多数士人自觉的将道之理想融入君主之势
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两汉之际,出处问题并未成
为士人思考的主要问题.但东方朔的出现是一个特
例,在中国古代出处问题史上,东方朔具有重要地
位,故历来论者多有涉及.
朔行殿中,郎谓之日:人皆以先生为狂.
朔日: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
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
日: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
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
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日金马门.(《史
记?滑稽列传》)
将避世于深山中与避世金马门区别开来,
说明东方朔已经自觉认识到小隐与大隐的不
[收稿日期]2008—01—30
[作者简介]陈怀玉(1975一),女,安徽太湖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05级硕士生.
64
同.生逢汉武盛世,东方朔为何会选择避世全身?
《汉书?东方朔传》对其一生行事有详细记录.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
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
衙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
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
薄,未得省见.
虽然东方朔的自荐确有高自称誉之嫌,但其
兼济天下之渴望溢于言表.不过,汉武帝虽然伟
之,并未加以重用.为了引起武帝的注意,东方朔
采用了旁门左道的方式,并取得成功.上以朔为常
侍郎,遂得爱幸.如同一般士人一样,面对君主的提
携,东方朔表现出强烈的人世热情.东方朔虽屡次
上谏,却长期不被重用.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
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
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
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
万言,终不见用.(《汉书》卷七八《东方朔传》)东方
朔满怀兼济之理想,武帝却颇俳优畜之,(《汉书》
卷七六)只不过是当作解闷取乐的工具.政治上的
失意促使东方朔反思士人与君主,道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