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发展“简史”与四大名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砚台发展“简史”与四大名砚

砚台发展“简史”与四大名砚 砚台发展“简史”及四大名砚 砚台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捧中,有的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调色用的色盘,这类色盘,磨盘和磨捧,可能是砚台的前身。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磨光,研面残留朱砂,这种石板调色器的造型和用途同后来的砚台很为接近。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已有木牍、墨和研石的发现,可见至迟到战国晚期已有研墨的砚台。汉代使用砚台比较普遍,传世的数量也较多。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笔、墨、石砚、木牍(无字),铜销等成套文具,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说明当时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这就证明了砚台最早是一种研磨器,直到汉代仍旧保留着这种性质。汉代以后,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墨可以在砚台上直接研磨,就不再使用研石了。 两汉的砚台,从出土的资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 魏晋时期,随着纸的广泛使用,砚的型制品种都有了发展,除了陶砚和石砚外,还出现了瓷砚,砚的形状有长方形和圆形并有足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发展,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为多。石砚在唐代已普遍使用,并且出了端砚和歙砚等著名的产品。端砚砚材产于端州的端溪(今羚羊峡斧柯山及北岭山)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和刘禹锡的“端州石砚人间重”。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端州工人开采砚材和制作端砚高超技艺。 歙砚产于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的龙尾山,所以歙砚也叫龙尾石。歙砚在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在当时社会上已渐著名。 除了石砚,以山西绛州为代表的澄泥砚,在唐代也已开始生产。唐代的许多瓷窑还烧造瓷砚,四川邛窑烧造的瓷砚大小成套,粗胎施釉,造型质朴。唐砚大多为箕形,两足或单足。当时由于秦汉宫庭建筑遗址中的砖瓦陆续出土,有人还利用秦汉砖瓦制砚,俗称瓦砚,可惜留世于不多。 宋代的石砚更为盛行。最名贵的仍是端砚和歙砚。端州开采的羚羊峡斧柯山的砚材已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北岭山第一代宋坑也大量生产,砚材质量最好。 这时在西北又有洮砚的制作。洮石产于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呈绿色,因砚材产于洮河深水处,开采不易,产量很少。 澄泥砚的生产到宋代有所发展,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在我国北方,澄泥砚的产地较多,如山东柘沟河沿岸的柘沟镇,人们用当地的赤土来制造陶器,也制造陶砚,又称柘砚(俗称澄泥砚),又如河南虢州和河北滤沱河一带都生产有澄泥砚。宋代制砚以长方抄手为主要特征,也有按照砚材的自然形状制成的随形砚、斧头形(仿唐砚) 到了明代,我国的四大名砚,端、歙、洮、红丝(后澄泥代替了红丝)文人墨客爱不释手。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虽然明代也生产瓷砚、铜砚和木砚等,由于石砚砚材来源广泛,所以仍以石砚为主,尤以端砚最为人们所重。端溪开采砚材,在明代又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东洞(即龙洞)等(总称老坑洞),其中以大西洞出产的砚材,石质佳美,最为上乘。当时随形砚逐渐流行,各种砚的制作工艺日趋精细,成为工艺品。如端砚的石眼,被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端砚特有的艺术装饰。文人墨客在砚台上镌诗,题铭的风格在明代大为盛行。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出了使用价值,达官贵人附庸风雅,也多收藏砚台。 在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端砚的制作,都达到空前的繁荣,清代最流行的仍推端砚。端砚工艺更臻精致。甚至连砚盒的装璜也极为讲究。常常根据砚材形状大小,纹理疏密和石眼高低,雕刻成山川树木,云龙日月,鸟兽鱼虫和花卉人物等图案,并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的铭文作为装饰等等,在明清两代曾出现了许多制砚能手和著名的收藏家。      历代砚台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七个阶段:砚蒙于史前、砚兴于秦汉、砚盛于隋唐、砚卓于宋元、砚弘扬于明、砚精繁于清砚戛然于今。      其中,在造型方面有三次大的变革或高峰。汉代,神秘化的社会风尚,追求浪漫的风格;唐代,奢侈化的社会风气,追求华丽的风格;宋代,文人化的社会取向,追求文雅的风格。-----摘自黄海涛《开悟堂聊砚》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而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书法界也公认十大名砚: 1.端砚其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市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