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学--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内涵、本源与艺术规律1.docVIP

戏曲学--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内涵、本源与艺术规律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学--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内涵、本源与艺术规律1

戏曲学--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内涵、本源与艺术规律1 上面对京剧声腔“韵味美”的内涵作了一些描述,但是,“韵味”的本源及其艺术规律又是如何呢?关于这点,简述如下: “韵味”是唐末司空图提出来的。司空图在他的《和李生沦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在文中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韵味说”。司空图沦诗主张“韵味”说,他认为诗要有韵味,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义,而要有“韵外致”、“味外旨”,即在诗的表层之外还要有一种或者多种旨趣或韵味,使诗产生一个意蕴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复合意象,能够引起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韵味”指的就是“弦外之音”。文学艺术的韵味之产生,在于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因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的意蕴和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会自然地找到契合点。感到这种“弦外之音”已先得我心,有知音之感,发生共鸣。特别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会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 到了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了“神韵”之说。他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用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进入一种“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的艺术幻觉之中。 “韵味”说,“神韵”说,司空图作了生动的比喻。他在《和李生沦诗书》中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有的人“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也”。所谓“味”,不是咸味和酸味的简单相加,而是如嚼盐渍橄榄,如品糖醋鱼羹,在“咸酸之外”别有美味也。这就是“味外之旨”。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要求有“韵味”和“神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特别在唱念之中,要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我们听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唱念,就会感觉那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神韵”。“其妙处透彻玲珑。”把唱腔通过虚实、显隐、远近、深浅的处理,具有丰富的“弦外之音”,表达了一种鲜活的艺术意象。他们的声腔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生活景象和艺术形象既保持了“距离”,又水乳交融。对京剧唱念的欣赏,不能“对号入座”。艺术作品是一种虚实结合作品,不是“照相”,欣赏者必须保持虚实结合的态度,才能获得美感享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说:“论画以形似,见和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和神似的关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诗画仅满足于描摹物象,意尽句中,不是好作品。必须遗貌取神,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苏轼在《其二》说:“诗画本一律,天工和清新”。“天工”谓出于自然无须雕饰。凡出于“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艺术作品正因为有了这种艺术夸张,才造成一种效应放大的空间感。一切艺术作品都要求“神似”,不追求“形似”。京剧的唱做表演亦复如此。京剧的流派唱腔都承袭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创造了京剧声腔韵味。他们通过声腔来刻画人物,艺术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腔一调不是仅满足于描摹生活,意尽于声腔之中,而是要求“神似”。他们的声腔达到了“天工和清新”的境界,又自然又有个性。 因此形成了流派。中国京剧众多的流派声腔都出于自然而又富于个性。观众通过视听,立刻就感悟到是哪一派的声腔;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犹如我们诵读古诗,一听就能分辨出是屈原,或者是李白,或者是杜甫的诗。因为他们的韵味不同。这些京剧流派大师,当他们进入生活去刻画人物的时候,他们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的人物感情水乳交融,独创一种更深刻更有力的独特声腔,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一种“弦外之音”,就不是一般的简单描摹生活所能比拟的。我们有些人提出京剧声腔要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刻画人物,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艺术作品中如何保持生活和艺术的“距离”,却被忽略了——讲到京剧韵味的本源,使我想到一些题外话。我觉得目前有些改编的京剧古装戏或现代戏,其表演形式都有或多或少描摹生活之嫌,脱离了京剧注重写意的本体风格。单以声腔而论,离开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过多地提倡用西洋作曲技巧来改造京剧,更加背道而驰。至于用英语来唱京剧,那更是不伦不类了。我们认为汉语的神圣不容歧视,维护汉语的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入世以后,许多事情都要和世界接轨,但是作为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丁肈中在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不是用英语而是用汉语讲演,说明一个国际上伟大的科学家都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退一万步说,用英语唱京剧永远也唱不出京剧的韵味,那又何必多此一举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