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文化底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散文文化底蕴

文化散文文化底蕴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底蕴 来源:谢淦才博客 [内容摘要]作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余秋雨散文集寄情于景,寄情于史,寄情于事,寄情于人等特点于一身,其风格、深度、影响力具有广泛的探讨意义。本文拟就余秋雨散文所蕴含的文化人格、文化情结、文化拯救、文化征途等方面,着重从精神层面去分析其文化底蕴,以应对读图时代快餐文学的大举来犯,重新唤醒人们重读经典的意识,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更易操作、更有效的阅读模式。 [关键词]文化底蕴 文化人格 文化情结 文化拯救 文化征途 作为文化散文最杰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余秋雨凭借《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极度畅销的散文集,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褒贬不一的评论,当之无愧被称为“跨世纪中国文坛的掌门人”。余秋雨由于依靠着“凤凰电视台”、《收获》杂志等权威和主流的媒体,把他的“文化散文”像鱼网一样撒向了社会各个群体:当中不乏上流的知识分子,中层的一般科技工作者以及下层的劳动人民。甚至连妓女随身带的手袋中除了口红、避孕套外,还有他的《文化苦旅》![1]这当然是讽刺的话语,但毫无疑问,从另一角度反证了他散文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比起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周作人的知识生活小品文,杨朔的抒情艺术散文,秦牧的趣味知识散文,周国平的哲理沉思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更倾注于文化方面的塑造。读余秋雨的散文,就是一段段和文化对话的心理历程:在文明的废墟上悲从中来,在历史的批判中不能自已,在大师的悼念上深深向往……戴锦华说:“区别艺术作品和非艺术作品的一个直观因素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带给你不安,带给你某种忧伤、甚至伤痛和伤害感。”[2]余秋雨的散文正具有这种品格。《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散文,“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3]余秋雨曾对学生戏言:“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4]可以说,就是这种文化和反思的集结,悲伤和困顿的绞缠,希冀和探索的并发,造就了余秋雨和余秋雨散文。 一、孤独的文化人格 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到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从一个学院派的教授到一个大众化的作家,余秋雨的“官衔”脱下了,但头衔又戴了不少。他的治学范围从阳春白雪走向了下里巴人,但名头更加的响亮了;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崇拜,但心灵更加的孤独了。他在拷问历史、反思文明、追踪文化、哀悼大师等一连串灵魂挣扎中,也许回答他的只是声声叹息。他的精英意识,无时无刻不在痛苦和焦灼的笔触间冒出来。透过历史的废墟和文化的层累,在余秋雨散文的大量道德话语间,我们莫不深深感受到他沉甸甸的人格力量。   余秋雨往往站在历史的伤口上,一边利索地进行着内窥和检查,另一边却不无恐惧地怀疑和颤抖。在对待被毁坏的文明和被迫害的文化的问题上,余秋雨表达了他深深的惋惜和无尽的恨、无穷的哀。在《道士塔》里,面对敦煌文物的散佚,面对晚清政府腐败官员的不作为,余秋雨从一个受伤者的角度表达了他的不满:“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我好恨!”一个呼唤无门爱莫能助的形象栩栩如生。《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作者对中国封建皇朝一项非常普遍的惩罚犯人方式“流放”作了深入的分析,对其产生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也作了详尽的说明,最后还表达了他鲜明的立场:“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在《苏东坡突围》一文里,作者更是怒斥了小人得宠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冤狱:“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就是在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公”的心理下,余秋雨孤独的文化人格越来越明显。在分析这种文化生态的成因,余秋雨说:“文人总未免孤独,愿意找个山水胜处躲避起来;但文化的本性是沟通和被理解,因此又期盼着高层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种聚会,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余秋雨笔下的文明、文人、文化的高频出现,其实就是他刻意营造的“高层次的文化知音”的“一种聚会”。但是,他这种聚会却又是“跨越时空的”,也许会有思想的碰触,心灵的交汇,但永远无法做到情感的交流。这就是余秋雨孤独的文化人格的根源。   读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作者下意识使自己的身影闪现于他的文章里面。有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便被他的大度和精英意识所淹没。“过去我们总习惯于以战斗来保卫什么,现在才懂得一个基本道理,节约能源消耗,是最大的生态保护,而战斗,却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消耗……世界上多少真正堪称重要的大事需要人们关注,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