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端木蕻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 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授课人 闻国红 2010.4 知识与能力: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味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多媒体课件辅助,师生合作探讨,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而努力拼搏的热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两段之间的关系。 2.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课 时: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学情预估 及应对策略 一.导入新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曲《松花江上》将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所有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的日子。79年前的9月18日,东北沦亡,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民生凋敝、四野荒芜,流亡似乎成了东北人最后的选择。从此,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奴役长达十四年。今天,我们就走进《土地的誓言》,共同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内心喷涌的沸腾的热血和对家乡、故国深沉的眷恋和热爱。 深刻体味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和赏析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还是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本文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 三.读课文,整体把握。(多媒体播放《思乡曲》) 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正音 (多媒体播放《思乡曲》) 本文把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下面我们就伴随着缠绵深情的《思乡曲》,共同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整体把握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1.本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那么同学们 用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热爱、怀念、眷恋、忧伤、悲愤、赞美、怀想、回忆、思乡、凄苦、哀愁、坚强、伤痛……家园请、故国情、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2.题目“土地的誓言”应怎样理解? 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3.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的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四.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由一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学生有感情地自读第二段,。 对作者来说,广大的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我们来讲,是不堪回首那祖国完整版图沦丧的悲惨。大家在朗读时一定被本文那浓烈激越深深地感染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和作者同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液,有着相同的族系、相同的根,还因为作者将当时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情结。下面,我们就这方面进行一下探究。 1.读完本文后,我们发现,一个立体的充满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她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富饶,土地广袤,物产丰富。这主要是要借助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那么,下面同学们就看看第一段,作者在文章列举了那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本文感情充沛、炽烈,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明理由。 (1)本文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想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同时,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也有变化,由她后改成了你,让我们感受到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感情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之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想称,情感显得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