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互换的定价 第四章 互换的定价 第一节 互换市场概述 第二节 互换合约的种类 第三节 互换的定价 第四节 互换的应用 第一节 互换市场概述 一、互换交易的概念 二、互换交易的产生与发展 三、互换市场的特征 四、金融互换的功能 五、互换的信用风险 一、互换交易的概念 所谓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按照商定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或者说,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在一定期限内转换彼此的货币种类、利率基础或其他资产的一种交易行为。 和远期合约一样,互换合约也是一种按需定制的交易方式。互换合约的交易双方既可以选择交易金额的大小,也可以选择期限的长短。只要双方愿意,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完全按需要来设计,由此而形成的互换交易可以完全满足客户的特定需要。因此,互换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远期合约,只是远期合约可看做是仅交换一次现金流的互换,而互换可看作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互换合约的双方通常会约定在未来多次交换现金流。 二、互换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平行贷款与背对背贷款 金融互换业务中的货币互换产生于1981年。但是,货币互换的雏形却是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英国所谓的“平行贷款”。 平行贷款 20世纪70年代,英国由于国际收支恶化,于是实行外汇管制,包括实行对向外国的投资征税等措施。一些企业为逃避上述外汇管制措施,便采取了“平行贷款”的方法。 平行贷款指两个国家的母公司,各自在国内向对方在境内的子公司提供“等值”的本币贷款。例,美国母公司向在美国境内的英国子公司提供美元贷款,而英国母公司向在英国境内的美国子公司提供英镑贷款 平行贷款包括两个独立的贷款协议: 贷款协议一: 美国母公司 英国母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 贷款协议二: 英国母公司 美国母公司在英国的子公司 这两个贷款协议分别具有法律效力,一方违约,另一方不能解除履约义务。由于权利义务没有相互联系,违约风险缺乏约束机制。 为了降低风险,“背对背贷款”应运而生 背对背贷款 两个国家的母公司之间相互直接贷款,贷款的币种不同但币值相等,贷款的到期日相同,双方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各自偿还本金。 背对背贷款只签定一个贷款协议,协议中规定,若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从自己提供的贷款或利息中抵消损失,降低了违约风险。 背对背贷款实现了双方在货币种类和利息种类上的转换,已经非常接近货币互换交易。但就本质而言,背对背贷款毕竟是借贷行为,在法律上产生新的资产与负债,双方互为债权人和债务人。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间负债或资产的交换,是表外业务,不产生新的资产或负债,因而也就不会改变一个公司原有的资产与负债状况。 二、互换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二)互换交易的产生 一般认为,金融互换业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世界上第一笔金融互换是世界银行与IBM于1981年8月所进行的货币互换。当时,IBM正需要巨额美元资金,但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它无法直接筹到那么多美元资金。它只能从瑞士法郎市场和德国马克市场筹集以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表示的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转换成美元而加以运用。与此同时,世界银行正需要筹集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资金,但同样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它无法直接直接从市场上筹到所需的瑞士法郎和德国马克。不过,世界银行可凭借其高度的信用等级而筹得比较优惠的美元资金,共2.9亿美元。然后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双方达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的货币互换协议。 第一笔利率互换也发生在1981年,交易双方是美国的花旗银行和大陆伊利诺斯公司。1986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又率先组织了商品互换。 二、互换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三)互换市场的发展 一般认为,互换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这样5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77-1980) 互换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交易动机以融资动机为主,交易量小,互换双方的头寸金额与期限完全对应;只有少数金融机构对互换交易有一定的了解,互换双方及互换中介能赚取大量的互换利润;大多数潜在的互换用户对互换交易还持谨慎怀疑的态度,人们对互换交易的定价、会计和税收处理还缺法规范的做法。 第二阶段(1980-1981) 在这一阶段,套利动机进入互换交易,互换开始广泛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时,国际互换市场的重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降低融资成本,人们纷纷进行新证券发行套利,即交易者在互换市场上的动机已由过去的筹资型动机更多的想降低成本型动机转化。 第三阶段(1982-1983)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互换目的更加多样化,不仅有融资动机、套利动机,还有风险管理动机;中介机构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牵线搭桥,而是直接参与互换交易,这时的中介机构以互换最终使用者的身份先与一个互换使用者直接签订互换合同,再寻找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