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九课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上)).docVIP

【教案】第九课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案】第九课第1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上))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一课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上) 【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 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掌握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 呈现以下案例: 16 岁的男孩小华爱玩电子游戏,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儿”。一次,他们掏出一种白色粉末,围坐在那里吸。看他们的神情,一副飘飘欲仙的样子,一下子就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当“哥们儿”怂恿他尝一口时,小华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来,为了弄钱吸毒,小华开始学会说谎,向父母骗钱,甚至向低年级同学勒索。一次在抢劫别人金项链时被当场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法庭上,他流下了悔恨的泪。 教师:通过上述案例,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染上坏思想、坏习气,逐步发展到干违法的事,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师:对,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首先让我们进人今天的“特别报道”。 活动一:特别报道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资料。 报道员学生甲: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 岁一25 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 %以上,而其中14 岁一17 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9 %。 报道员学生乙:目前,全国管教服刑的未成年少年犯达1 万余人,在劳教所的则更多。报道员学生丙:如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以侵犯财产罪为主,涉嫌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分别占37 %、32 %、22 % ,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4 % ,小学文化程度占22 % ,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罪占80 %。 担道员学生丁:2007 年,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 % ,经常喝酒的占60.06 % ,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 % ,有旷课行为的占49.86 % ,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 % , 有赌博行为的占44.08 % ,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 % ,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 96 %。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 % ;其次是强奸罪,占19 .01 % ;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行为。 教师:同学们,以上这一组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它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存在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现状,说明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教师:是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是我们行事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要严格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法律的范畴,否则将害人害己。 阅读课本85页材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活动二:找一找 教师:我们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找出了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下表,分析以下不良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