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诗歌中的教育意向
唐诗中的教育意义地理科学学院 邹苏宁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我将对唐诗中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
一、寄情于景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高望远诗把登鹳雀楼所见描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不少人作为了座右铭。千古流传。登鹳雀楼,先看到的是满目萧索、时不我待,再欲要更上一层,试图找到另外不同的答案。若前后两句颠倒,更上一层楼见到的却是一片悲凉之景,完全失去了诗作中表达出的乐观、积极探索的意境。王之涣是欲要穷尽目力,试图挽回,最后给出「更上一层楼」五字,是否更上一层?而更上一层之后,又会是如何景象?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表达了杜甫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和惊叹揣摩之情。他长久望泰山的出神,内心豪情汹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最后两句写出了杜甫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他自信终能有所成就,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初入官场做的。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幢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冬日归旧山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李白在开元九年春投刺不中,即游成、渝等地,同年与逸人东岩子在“岷山之阳”隐居,潜心读书。开元十二年冬回到匡山,这才写下了《冬日归旧山》。短暂停留后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李白对旧山的喜爱。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李白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篇中虽然描写的是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正是诗人整装待发前的坚定誓言。
二、从军报国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前三句毫不避讳地描写了战争环境的恶劣,后一句则体现了战士的决心。战士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难看出他们那种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阔大襟怀,充满的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阳刚之气。它反映了在这样的一个开明盛世无数戍边将士奋勇拼搏、悲壮激昂的卫国豪情和复杂逼真的精神风貌。在那个封建时期,献身边睡、以身许国,成为那一个时代积极振奋的英雄的乐章。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以唐初的一场战事为背景写起,表现了自己渴望从军边塞、渴望投身到如火如茶之战事的全过程。全诗表现了将士晓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诗中出征场景和激烈争斗的景象,又描摹了志士击揖中流的斗志和气魄,给人力量,动人心魄。诗人从读书人的角度写出他对弃笔从戎的渴望和投身国难的抱负,也贯穿着文人忧国忧民的主线。对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渴望,是入世文人的一种情怀。
三、托物言志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首诗歌是杜甫前期的作品。写这首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景象。杜甫正直青春年少,富于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诗由画鹰联系到真鹰,表达了他的理想。他希望自己能像真鹰一样去战斗,除掉那些误国庸人。在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他的凌云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