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颜色》所提关于人命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堂颜色》所提关于人命题

《天堂颜色》所提关于人命题依照《圣经》里的说法,因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禁果,所以被逐出伊甸乐园。人的受苦受难乃是上帝对人的一种惩罚,是人类赎罪的一种方式,人自然得承受。而对人类自己而言,无论贫贱、无论健康与否,都要互相关爱。在中国,有女娲造人说,造人方式的不同,形成人的高低贵贱不同。用手捏成的人,成为高贵的人,用树枝蘸泥浆摔打而成的人,则成为残缺的人。在中国,虽然自古存在不同的阶层,但相互关爱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然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现实生活中,贫穷之人、残疾之人,很大一部分都要受到非人的待遇。倘若这些人能自我谋生,他们还有生存之望,若他们不能谋生,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则只有死路一条了。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Color Of Paradise)由马基德Majid Majidi)导演,1999年出品,讲述了小盲童默罕默德的故事。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重要命题――关爱盲童,具体来说就是谁为盲童描绘人生、谁为残疾人营建生存空间的话题。 一 儿童的价值是什么?对影片《天堂的颜色》中盲孩的父亲兰米萨尼而言,小孩的价值在于给父母养老,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亦如此。当小孩不能担负起这个责任时,他的价值毫无疑问就消失了。当他有生理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时,那他更成了负担、累赘,蜕变成一种无端消耗他人价值的符号。影片中盲童的父亲的忧郁伴随着盲童的出生而出现,如影随形。忧心忡忡的他一直在试图摆脱这可怕的阴影。为此,他把盲童送到遥远的盲校,甚至不想见他,以致放假都迟迟不愿接他回去。小孩的失明,使他对未来充满绝望。当他的老母亲护着孙儿时,他失态咆哮道:“难道我能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身上吗?”盲童学艺事件,表面看来是父亲为盲孩所作的长远打算,其实是父亲自私心理的产物。因为未婚妻一旦知晓盲童的事实,婚事很可能就会告吹。后来果然如此,他怀着内疚的心情接回了盲童。 为了更清楚地表明父亲的这种心理,影片特别设计了几个细节。一个是空谷回音。盲童的父亲走在茂密的森林里时,一种很奇怪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这个场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那种声音,其实是一种警示音,伴随着盲童父亲的那种想法的出现而出现,父亲曾几次试图谋杀盲童。在烧炭场,他故意让盲童坐在深涧边。当兰米萨尼的老母亲生病去世,他的婚事也告吹后,他终于到木匠处接盲童回家。“回家”对小盲童而言,到底是否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呢?盲童骑在马上,他的父亲牵着马。他们走的竟是一座窄窄的老迈的独木桥。下雨路滑,老桥终于坍塌,马与盲童一起掉入水流湍急的河中。兰米萨尼怔住了,或许这正合他的心愿,影片中,看不出他的喜忧。许久,他终于醒悟,开始跳入河中施救。然而,为时已晚。 二 默罕默德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毕竟他还有深爱他的祖母;还有想帮助他的老师以及热心传授他木工技术的盲人师傅。对盲童的祖母来说,盲童健康快乐地活着就是他的价值。为此,慈祥的祖母,尽可能地满足盲童的一切愿望,让他开心的生活。导演对祖母的行为显然充满赞许和同情,影片中几次出现祖母的面部特写。但对年老体弱的祖母而言,她对失明的孙儿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校的老师来说,有先天缺陷的小孩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因为他们同样可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盲校老师拉赫马尼和他的同事们竭尽全力帮助那些盲童。然而,遇到兰米萨尼这样的父亲,他们也爱莫能助。对小盲童来说,他的价值就是能够与其他孩童一样读书嬉戏玩耍。如果不能这样,他便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木工房里,他对着同样是盲人的木匠师傅哭诉道,老师说上帝最爱盲人,可上帝为什么不让盲人看见他的模样呢?影片对这种儿童心理的阐释无疑是成功的。学校放假了,盲童默罕默德却迟迟未见家人来接。在小默罕默德的心里,掉下树的雏鸟就像他一样,他费劲地把小鸟送回巢去,盼望的正是一个接他回家的人。 残疾人是否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呢?这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中,童年时代是最弱小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谙世事,无法靠自身能力谋取最基本的食物和衣物。对盲童而言,那就更甚了,若无人领路,则处处是障碍,处处是陷阱。盲童的心比正常人的心更为脆弱,也更为敏感。成人与盲童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当成人把他当成弱者企图为他做出种种事情时,其结果恰恰是更深地伤害了他。盲童的祖母经常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地位。当成人稍有一点厌弃他的意思时,他其实早已将其放大百倍感受到了。因此盲童与他父亲的隔阂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如何消除这些矛盾,正是影片所提出的问题。 影片的结尾,盲童默罕默德被悲伤的父亲抱着,突然间,他悬在父亲身后的手变得非常光亮,并慢慢活动起来。由此,影片给了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或许,他真的醒转了,或者,那只是电影的一种艺术手法,因为,在现实情景中,小孩被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