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林寺》及《新少林寺》对仇恨方式比较
《少林寺》及《新少林寺》对仇恨方式比较[摘 要] 《少林寺》和《新少林寺》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电影,它们之间一个极大的差别在于主人公对待仇恨的方式不同,前者主人公是在佛教惩恶扬善的哲学中选择血债血还的方式来对抗仇恨,后者主人公则是在佛教兼容哲学中选择容忍感化的方式来消解仇恨。对待仇恨的态度不同、选择方式不同带来的是影片风格、人物塑造方式和结局的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武打电影对主题挖掘、人物塑造的变迁。
[关键词] 对抗;消解;仇恨;比较
一、《少林寺》与《新少林寺》
1982年,由香港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电影制片厂合营的中原影业公司拍摄的《少林寺》在影坛横空出世,开启了国内武打彩色电影的先河,时隔近30年,2011年香港导演陈木胜推出《新少林寺》。对于两部“少林寺”,人们不免要将它们比较一番,有论者说“如果把1982年的《少林寺》比做一瓶酒,那绝对是一瓶浅浅的低度酒,清冽甘香,千杯不醉;而《新少林寺》应该是一瓶陈年佳酿,入口留香,醇厚绵长,及至五脏六腑还醺醺然让人回味良久”[1]。但是因为有珠玉在先,加之观众欣赏习惯有先入为主的心理,有论者认为“《新少林寺》,看新版,不如看老版”,原因在于《新少林寺》情节不够清晰、说教生硬、动作简单粗暴,总体上是“一部缺乏诚意的电影”[2]。
笔者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少林寺》精彩的少林功夫、悠扬的《牧羊曲》、清晰的故事情节、惩恶扬善的主题都符合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审美习惯,该片曾经在国内引起万人空巷的热潮,成为当时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少林功夫从此名扬天下,同时延伸出了许多以少林功夫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而《新少林寺》强大的明星阵容、强烈的视觉冲击、深邃的佛教哲学、丰满复杂的人物个性,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获得较高票房。
两部电影都涉及人类社会中一种复杂的现象——仇恨,复仇主题在古今中外文学中比较常见,像《美狄亚》《赵氏孤儿》《哈姆莱特》《基度山伯爵》《呼啸山庄》等名剧。由仇恨带来的是复仇行为,像自古以来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血还”的方式与原则,貌似公正,其实只会上演一幕幕无休止的仇杀悲剧。本文要谈的是两部电影中主人公对待仇恨的方式,《少林寺》中主人公觉远是在佛教惩恶扬善的哲学中选择血债血还的方式来对抗仇恨,而《新少林寺》中主人公侯杰则是在佛教兼容哲学中选择容忍感化的方式来消解仇恨。有趣的是同样是佛教哲学,对待仇恨的态度不同、选择方式不同带来的是影片风格、人物塑造方式和结局的不同,本文认为这是两部影片一个极大的差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武打电影对主题挖掘、人物塑造的变迁。
二、《少林寺》:对抗仇恨
《少林寺》讲述的是古代一个极为常见的复仇故事:隋末唐初,十八路番王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在当地为所欲为、横征暴敛,民间侠客“神腿张”因抗拒暴政惨遭厄运。“神腿张”的儿子张小虎为报杀父之仇,漂泊至少林寺,入寺受戒后取名觉远,不久觉远报仇心切,只身离开少林寺找王仁则报仇,因势单力薄没有成功,被王仁则追杀途中遇到入豫刺探军情的李世民,觉远获救脱险。觉远重回少林寺后,与被十八路番王王世充“逼上梁山”的少林寺十二豪杰结拜兄弟,后人称“少林十三棍僧”。后来,入豫刺探军情的李世民遭遇王仁则的追击,觉远和师父机智保护李世民渡过黄河返晋。王仁则闻讯后大怒,带兵倾巢出动围困少林寺,烧死方丈。李世民乘虚率部攻打王仁则老巢,在“十三棍僧”帮助下,生擒十八路番王王世充。觉远和王仁则在黄河岸边决一死战,杀死王仁则报了杀父之仇,之后觉远皈依佛门。
《少林寺》故事情节清晰,运用以复仇为主题的文学中常见的情节模式:首先是正直善良一面的人被坏人奸党所害、压迫,然后被害人或其亲属、师友等出逃寻求帮助(通常是苦练本领),最后被害人一方寻求报仇得以成功,结局都是坏人得到报应。与《少林寺》同类型的电影像《黄河大侠》《南北少林》《南拳王》《武当》等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对待仇恨的方式是以暴制暴,即对抗的方式。用对抗的方式对待仇恨,很契合中国观众的心理,当好人受到迫害之后,观众心理就会同情弱者,憎恨坏人,当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观众的情绪在经历了同情、悲愤之后转为欢愉,乃至拍手称快,这其实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大团圆”式的结尾,体现了中国人的乐天精神。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总结中国文学的特点时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也。”[3]这种手法的运用,从本质上是将戏剧的矛盾冲突加以理性的控制,使它能在一定的伦理范围之内获得解决,事理、人心才能重新回到和谐状态,符合中国观众审美心理和文化特质。像《新少林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