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报道引起省委书记关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篇报道引起省委书记关注

两篇报道引起省委书记关注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又一篇报道又将另一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大河报》接连报道的两个不幸孩子的命运,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同时也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牵挂。 2010年10月21日到11月1日,大河报先后以《揪心报道引来省委书记捐款》、《省委书记牵挂救母三龄童》为题予以报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接连关注贫困儿童的事,一经媒体报道,顿时引起了更大的爱心浪潮。如今,被卢书记关注的“烧伤女孩”已经病愈出院,而被卢书记牵挂的“救母三龄童”也露出了微笑…… 而《大河报》也为此创下了三个奇迹:不到十天,连续挽救了两个孩子的生命;不到十天,记者所写的报道得到了省委书记的两次关注;采访的记者也在《大河报》一月评比中,连获两个“周之星”。 “不到十天,同一记者采访的两篇民生报道,均得到了省委书记的肯定、关注和互动,这在河南新闻史上也极为少见。”一位报业同仁不无幽默地对记者说。 记者采写的两篇民生报道同时得以刊登,并产生广泛影响,都引起了省委书记的关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细细品味两篇报道的画外音,以及省委书记关注所释放出的信号,就会觉得,确属偶然中的必然。 记者采访到第一个孩子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无论是小孩,还是医院,甚至包括记者,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一个17岁的女孩,她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送人,养父母在外打工又将她寄养在亲戚家,由于缺少亲情和关爱,她性格孤僻、倔强。9岁时养父母又将她送回亲生父母身边,亲生父母不愿要她这个“累赘”,又将她送给姑姑,但姑姑又死了,她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只身去做了啤酒妹。不幸又打工受挫,无奈的她想用死来表达对这个凄凉社会的厌倦,但对生命本能的依恋又让她挣扎着求生。而就在她遭电击致伤后,无钱医治的父母不愿救治,因少女不满18岁,自己也不能签字,医院也苦于无法给其做手术…… “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不想死,爸妈救救我!”面对记者,“烧伤女孩”终于向世人发出了凄惨的呼救。“烧伤女孩”的处境和她热爱生命、祈求活下来的心声,深深地触动了记者的心灵。 出于人的本性、记者的良知、媒体的责任,笔者决定尽自己的能力,挽救这个生命。10月21日,《大河报》以《我不想死,爸妈救救我!》为题,对“烧伤女孩”的呼救进行了报道。 报道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关注。卢书记不仅打电话给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委托其替他看望了“烧伤女孩”,还委托穆为民向郭俊丽捐助了2000元慰问金。 第二天,《大河报》及时地在一版醒目位置推出了《揪心报道引来省委书记捐款》的报道,刹那间,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香港文汇网、凤凰网等数百家网站争相转载,使得这个新闻事件产生了强烈的爱心冲击波。 在省委书记的感召之下,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唐河县县长和学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奉献爱心。10月22日下午,《大河报》副总编辑王泽元受总编辑王守国的委托,代表全体大河报人赶到医院,送去了2000元现金和慰问品。23日下午,河南中德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长革派人赶到南阳,捐出20万元救助郭俊丽。第二天,住院20天之后的郭俊丽,终于盼来了狠心的父亲。南阳南石医院及时给郭俊丽实施了手术,并于11月4日病愈出院。 采访到第二个祈求救助的孩子时,记者却有些犹豫。刚刚报道了一个祈求救助的“烧伤女孩”,又来了一个祈求救助的“摔伤三龄童”。《大河报》难道真的成了救助站、福利院了?天天喊着捐款、救助,读者烦不烦? 这个被救助的三岁男孩叫张豪瑞,家住南阳市卧龙区柳湾村。母亲痴呆,父亲残疾,可张豪瑞却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富有爱心。 据孩子的爷爷讲,前不久,他家楼上的一个剥玉米机不慎从楼顶掉了下来,差点将坐在院子里的张豪瑞的母亲砸死。当时张豪瑞的爸爸就嘱托张豪瑞和妈妈,以后都不许到楼上玩,以免发生危险。可张豪瑞的妈妈是个痴呆人,不长记性。2010年9月26日早晨八点多,张豪瑞见妈妈顺着楼梯就往楼上爬,便大声呼喊着:“妈妈,别上楼,危险!”但张豪瑞的妈妈却不听,继续往上爬。此时,张豪瑞追了过去,想把妈妈劝下来。可刚上楼的孩子却不慎踩住了一个玉米棒,一脚蹬空,从楼顶摔了下来…… 闻讯赶来的爷爷抱着孩子,孩子满头是血,但脑子还清醒,他说:“爷爷,我去拉我妈妈,不让她上楼,楼上危险……”孩子的爷爷和父亲将孩子送到了医院。经医院抢救,懂事又可怜的孩子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巨额的医疗费却压得均是残疾人的父母喘不过气来。孩子的父亲张明良找到记者说:“实在筹集不来钱,我们只好放弃治疗,可我们多么不忍心啊!” 张豪瑞的爷爷和父亲含着眼泪述说了事情的经过,记者也是流着泪完成了采访。10月28日记者将稿件发至大河报社。夜里11点,编辑此稿的大河报副总编辑王志杰拨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