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
《内经》的“天人相应”思想及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典范。它的内容不仅涉及医学,还包括天文地理、心理哲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众多门类。上个世纪80年代,医学界开始对《黄帝内经》的医学地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并通过调查应证中医气质学说,讨论阴阳分型体质类型与HLA基因频率分布的关系。90年代,吴颢昕从因地异质、因地异寿、因地异情、因地异邪等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地理环境对人体影响的内容。本世纪伊始,卢翠敏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疾病类型、治疗原则、寿命长短以及医学流派的形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的关系;叶庆莲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角度,探讨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医学地理学思想;支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及其丰富的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长寿地理、历史营养地理和历史环境医学地理思想。本文拟从地理环境、天体运行规律、自然区域等方面,总结其“天人相应”的思想,为养生保健、临床治疗、历史医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研究、传染病预防、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研究提供借鉴。
1地理环境与疾病
1.1 人文地理环境变迁与疾病 《黄帝内经》认为时代、生活环境不同,疾病发生的原因与轻重程度也有差异,治病的手段和愈后效果也不同。《黄帝内经》载:“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宜之形,此恬谵之世,邪不能深入世。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以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也’”。由此可见,社会越进步,人为因素致病的比重就越大。
1.2 饮食习惯与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对应,具有滋养作用,但过食五味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害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黄帝内经》阐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存在差异,并由此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即不同的地区可以出现不同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某些特有的地方性疾病。《黄帝内经》载:“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束理,其病皆为痛疡”;“西方者金玉之地域,沙石之处……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付,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热”。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可以导致东方、南方多外疾,西方、北方多内病。
1.3 四季变化与疾病
1.3.1季节与发病的相关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1.3.2 季节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春病善病鼽衄,仲夏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1.3.3季节与脉象的关系《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认为春天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弦而柔合的微弦脉象;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来柔和的微钩脉;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冬天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沉石而柔和的微石脉,这些都是无病的平脉。
这种把人体系统置于体外系统动态变化中加以考察的思想,是一种十分深邃而精辟的辨证思想,为中医诊断学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从季候医学、医学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它启示我们应从运动变化中动态把握人对环境的适应模式。
1.4 气候年际、年代际变化与疾病 《黄帝内经》用五运六气学说解释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假设了一个与五行相应,自东向西运转不息的五运。“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从甲子年开始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继治理,每运治理1年,每5年1个循环。此篇又提出了六气的概念。六气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的产物,阴阳学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产物,依据阴阳胜衰,阴阳可分为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少阳(一阳)、阳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