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临床研究.docVIP

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临床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临床研究

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58例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剖宫产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缝合技术、羊水粪染、术中出血、手术时间长、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我院妇产科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剖宫产手术1668例,发生脂肪液化47例,发生脂肪液化47例,发生率2.78%。 二、术后情况: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9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21例术后第5天,10例7天拆线时发现,11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7例患者体温轻度升高,但均未超过38.5℃。 三、并发症:47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30例,合并贫血者13例(HGb均<90g/l病例;滞产伴羊水粪染4例;合并2项以上者11例,6例为糖尿病合并肥胖,5例为贫血合并肥胖。 2结果 一、处理方法: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碘伏纱条,同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日2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予以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将α-糜蛋白酶2ml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祛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分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 二、结果:47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4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8~16天。 3讨论 一、脂肪液化特点: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多发现在术后3~7天,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出现。 2、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二、发病原因 1、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造成缝合困难。 2、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 3、局部水肿,增加了局部张力,且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4、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5、术后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脂肪液化发病率增加,不利于切口愈合。 三、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 2、术中处理措施得当将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2]。 ⑴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如果需要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整到刚好能切割皮下组织为佳,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上血时,钳夹组织要少,避免大块组织电凝止血。 ⑵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 ⑶尽量避免空腔脏器内的消化液长时间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堑保护切口。 ⑷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 ⑸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