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九寨沟县2008年至2012年黑热病发病情况研究.doc

九寨沟县2008年至2012年黑热病发病情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寨沟县2008年至2012年黑热病发病情况研究

九寨沟县2008年至2012年黑热病发病情况研究【摘要】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地域性慢性传染病,是危害我县的主要由媒传播性传染病之一。临床病状为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等。家犬牲畜感染率也比较高,严重威胁着我县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将2008年——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作如下分析: 【关键词】黑热病;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 1病区概况 九寨沟县地处阿坝州的东北部,土地面积5290.0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处北纬32°53′,东经103°27′,辖区有17个乡镇,人口65756人,有藏、汉、回、羌等民族居住,海拔在1160米至4764米之间。县城平均气温在12.7℃,年平均降水量为552.9毫米。气候温和,主产玉米、小麦、洋芋、胡豆等,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 资料来源:历年的传染病疫情资料。 2发病情况 2008——2012年5年间共计发生黑热病100例,其中男性发病66例,占总发生病数的66%,女性34例,占总发生病数的34%,男女之比1.94:1,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平均发病率为157.65/十万。 2.1发病地区分布情况永乐镇在这5年期间期发病数为2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6%,居第二。永丰乡发病1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6%;白河乡发病9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9%;安乐2乡发病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5%;永和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漳扎镇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黑河乡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陵江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双河乡发病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保华乡发病5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5%;罗依乡发病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勿角乡发病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郭元乡发病9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9%;草地乡发病1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地址不详乡镇2例,占全县发病总数的2%。 2.2发病职业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农民3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7%,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散居儿童,发病22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2%;再次为学生,发病1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7%;干部发病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7%;民工发病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从事食品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各发病2例,各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离退人员、教师、工人各发病1例,各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 2.3发病年龄分布情况黑热病从发病年龄来看,发病最高的年龄组为31-40岁组,发病2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3%;其次为6-10岁组,发病20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0%;11-21岁组,发病18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8%;21-30岁组,发15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5%;41-60岁组,发病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7%;61-70岁组,发病2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 2.4发病季节分布情况黑热病发病最高的月份为6月份,发病1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4%;其次为5月份,发病13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3%;再次为2月份、4月份,各发病11例,各占全县总发病数的11%;1月、9月、10月发病数都为8例,各占全县总发病数的8%;8月份发病7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7%;11月份发病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7月、12月发病数都为5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5%;3月份发病率最低,为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4%。 3分析 2008——2012年间,九寨沟县共计发生黑热病100例,其中男性发病6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6%;女性发病34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34%.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户外野外作业比女性多有关。九寨沟县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白蛉。中华白蛉广泛分布在山野,数量大,属于典型的野生野栖蛉种,当地各种山洞是中华白蛉栖息的重要场所,白蛉通过叮咬狗、再叮咬人后传播。最近,居民饲养狗数量增加后,黑热病发病数量也随之增加。为了控制黑热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影响我县人民的身体健康,最近几年在全县进行灭蝇灭蛉,对县内野狗进行灭杀,加之劝导家庭不饲养狗,黑热病发病率有所回落。但预防形式还较严峻。年平均发病率为157.65/十万。从发病地区来看,永乐镇发病率最高,为26例,占全县总发病数的26%,永丰乡居第二,发病16例。白河乡和郭元乡居第三,各发病9例。气候温和、白蛉密度高的地区,如永乐镇、永丰、郭元、白河乡发病率相对较高;高海拔地区乡镇,如玉瓦、大录、塔藏等乡镇无黑热病病例发生。这就说明有白蛉繁殖生长的地区黑热病发病概率较大。从职业来看,农民发病37例,发病率居首位;散居儿童22例,居第二;学生发病17例,居第三。农民在野外作业时间较长,白蛉叮咬的几率较大;其它职业均有散在发病。从发病年龄来看,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31-4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