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形成
(1)酝酿
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81年9月,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2)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
(3)保障:1982年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2.含义
(1)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内容: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基础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
(1)经过
①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
①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②翻开香港历史新的一页,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3.澳门回归
(1)背景:《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正式签署为其提供了成功范例。
(2)经过:按照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主权。
4.历史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两岸关系改善
(1)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
(2)交流:80年代以来,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增加。
(3)共识:1992年,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形式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2.中共努力推进
(1)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当前现实状况:两岸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成为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
[易混易错]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主题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
(4)“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材料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瓦克时,即曾提出:“和平统一实现以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建议两岸恢复通商、通邮、通航。”一九七九年三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
据上述材料扼要说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并指出当时这一思想的发展特征。
答案 (1)关系:邓小平的这个想法开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逐渐形成于这次会议之后。总的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路线的产物。
(2)特征:此时期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经确立,虽还没有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但这一思想已经清晰可见。
理解“一国两制”构想需要把握的“1、2、3、4、5”
“1”个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
“2”个成功实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3”个历史背景:中美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望海峡两岸携手合作的愿望增强。
“4”个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5”大特色:创新性;科学性;示范性;原则及策略性;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6课《悬崖边的树》(共24张PPT).ppt
- 2015-2016四川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doc
- 2015-2016南京市高三英语第一次模拟测试试题.doc
- 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8课《旅鼠之谜》课件 上海版(五四制).ppt
- 2015-2016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5课《小石潭记》(共33张PPT).ppt
- 2015-2016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第3课《想北平》.ppt
- 2015-2016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件:第6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t
- 2015-2016学年 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pptx
- 2015-2016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件: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共31张PPT).ppt
- 2015-2016学年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2课时)课件.ppt
文档评论(0)